A05: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城事
上一篇

王亢 身经百战没负过一次伤

2015年08月09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密云白乙化烈士纪念陵园里的王亢墓。1992年王亢去世后,埋在了老团长身边。

  人物档案

  王亢(1911-1992)

  辽宁营口人。1937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先锋总队中队长、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0团团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2纵队副参谋长。1949年后历任51军参谋长、中央军委作战部军务局副局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铁道兵顾问等职。196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病逝于北京。

  密云白乙化烈士纪念陵园东南角,有一座墓,墓的主人是王亢将军。在白乙化牺牲52年后,他也与世长辞。在中共密云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将军长眠在昔日老团长、老战友白乙化身边。

  经白乙化引导而走上革命道路的王亢将军,戎马一生,历经无数战斗,却没负过一次伤。他智勇双全,擅长打游击战和伏击战,计划周密,总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胜利面前高兴不起来

  1937年4月,北平西直门火车站,王亢初次和白乙化见面。白乙化点头微笑,问他“你几时来的?”从这开始,王亢跟随白乙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9年底,白乙化领导的华北抗日联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0团。这是八路军中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团”,大多是七七事变前后,平津一些大中学校的学生响应号召投笔从戎的。王亢任一营营长。

  1940年12月15日清晨,王亢在密云冯家峪南湾子,率领一营伏击撤往县城的日军哲田中队。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王亢举枪击毙日军军官。战至下午4点,增援的日军赶来,王亢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冯家峪战斗击毙90多名日军,开创了平北抗日根据地消灭日军的新纪录。但是,在胜利面前,王亢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一仗,一营有67名指战员牺牲。战友的鲜血和生命,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

  利用汉奸巧设“包围圈”

  1941年4月15日傍晚,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人,走进了密云康各庄村伪乡长家。一番客套后,中年人悄声说:“明天拂晓,区领导在白道峪村召集各乡、保长开会,布置有关工作。这片儿在你的管辖区,你帮忙布置一下,必须保证会议和区领导安全。”

  中年人离开后,伪乡长立刻拉开后门,拔腿朝日军的据点跑去。暗中观察的八路军人员见此情景,会心地笑了。

  原来,这个人是王亢安排的敌工人员。八路军做过很多工作,想把伪乡长争取过来。但对方很顽固,刺探八路军情报出卖给日军。王亢和大家商量后,决定利用汉奸,把敌人引进包围圈。

  半夜时分,四周一片寂静,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伪军幽灵般地从康各庄据点爬出来,悄无声息地快速扑向白道峪村。日伪军刚刚出洞,王亢等人就带着4个连的人马,借着夜色隐蔽,悄悄地跟上日伪军,埋伏在了白道峪村周围的三面山上。

  整个战斗不到20分钟,23个日本兵全部被击毙,伪军21个被击毙,3个被生俘。而八路军则无一伤亡,还缴获了两挺机枪,30多支步枪,两支短枪。

  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王亢将军一生,历经无数战斗,却没有负过一次伤。他智勇双全,计划周密,总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冯家峪战斗后,王亢向白乙化总结了三条伏击战经验:第一,战斗命令以暗号为好。如以枪声为命令,敌人会过快地占领有利地形;第二,伏击阵地尽可能靠近敌人,各分队分段包干射击目标;第三,予敌以严重杀伤后,再收缴武器,避免无畏牺牲。

  利用汉奸巧设“包围圈”一战,王亢选择了白道峪村作为诱敌上钩的场所:八路军在这里有一定的基础;从地理位置上看,三面环山,且山上长满了荆丛和一簇簇野生花椒树,这时已经发芽变绿,易于隐蔽。爬上三面山的任何一个山头,村里的情况就会一览无余,绝对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就是王亢指挥艺术不断提高的秘诀,也是将军一生作战的法宝。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野

  资料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