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破局儿科医生荒需多管齐下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儿科医生在为患儿检查身体。

图/Gettyimages

  儿科医生的缺口是业界共识,究其原因,多年以来,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儿科医生待遇等共同导致了这一现状,仔细看来,儿科医生的匮乏或许只是一种表象,背后的卫生经济因素、市场等都是看不见的手。要改善这一局面,医学院校全面恢复儿科专业的同时,采取各种举措,防止现有人才流失也是重要方面。

  ■ 探因

  儿科医生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儿科专业天然的“哑科”等特点外,也是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儿科收入低、儿童医疗保障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儿科专业调整 曾一度停止招生

  儿科医生的匮乏,除了收入低等客观因素之外,人才培养源头的断裂从根本上影响了儿科医生的后备力量。据介绍,为了拓宽专业面,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随后,中国儿科医生的摇篮纷纷关闭。人才供应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儿科医生的短缺。近年来,尽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已重设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等相关专业。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16年的欠账在短期内难以偿还。”

  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儿科专家朱宗涵也曾表示,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全国每年需要多少儿科医生?谁来培养?如何培养?这些重要问题,无人关心。”

  辅助检查少、用药量小 医护收入低

  儿科医护人员收入低是儿科医生匮乏,乃至很多儿科医生转行的直接因素,究其原因,这是儿科的天然“劣势”: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病人主要集中在门诊,且病种相对单纯,辅助检查少、用药量小;也有媒体指出,儿科收费相对较低,仅按照成人收费相对减少的原则定价;此外,儿科人力成本高。医院若按科室经济收入定绩效,儿科医生、护士的收入通常比其他科室要差得多。相对于大内科、外科等科室,儿科在科研方面也不容易出成果。

  社会资本望而却步

  在儿科医生匮乏、儿科在医院“不受待见”之外,大型儿童综合医院数量也略显不足,以北京为例,长期以来,虽然人口不断增加,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成为北京市内仅有的两家大型儿童三甲医院。

  虽然社会资本办医正热,政策层面也给予鼓励,但即便如此,儿童医院似乎还是社会资本不愿触及的领地,对于创建儿童医院的过程,京都儿童医院院长童奔表示,硬件方面,国内大型儿童综合医院数量确实不多,儿科人才少是业内共识。民营资本创建儿童医院的过程也并不顺利,“社会资本望而却步,不少资方并不愿投资儿童医院,说服资本方成为他在创建医院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医院在医生资源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人才和资本并不匹配。

  儿科业务绩效低 成医院“包袱”

  童奔表示,儿科有着天然的卫生经济劣势,在三甲医院萎缩也有十多年历史,因为收入低,同等工作量的儿科医生绩效低于其他科室,成为医院院长的“包袱”,部分儿科医生开始转行。

  儿科医生缺口只是一个表象,究其背后原因,市场因素也起了部分作用,儿科医生收入低与用药量少不无关系,在我国3500多种药物制剂品种中,专供儿童用药仅有60余种,不足2%,一些独特的儿童急救药更是少之又少,儿童药剂型少,规格少,说明书不符合规范等问题长期存在,受成人药品定价水平的影响,儿童用药剂量小,部分企业也不愿生产儿童用药。从卫生经济角度考虑,市场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儿科的收入。

  在儿童用药品研发、流通、使用、定价、招标等方面,少有优惠政策。据悉,研发儿童用药,要比成人药付出更高的成本,在很多地区,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儿童用药利润过低。

  童奔认为,儿童医疗保险体系应该是高水平广覆盖,儿科医生的价值应该在医院的分配政策中得到体现。

  ■ 破局

  全面恢复儿科+留住现有人才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儿科是难以‘自负盈亏’的,政府应该有政策倾斜。”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曾在其博客上建议,各地政府要积极发展儿科事业,不仅专科医院需要发展,社区的基本医疗也应该有儿科专业。“特别要注意和研究儿科工作者的现状,目前儿科医生越来越少,他们压力大的同时没有荣誉感。”

  郝彤认为,从长期行为来看,医学院校全面恢复儿科系是当务之急,应该有倾向、重点地培养儿科医生。除了培养,留住现有的儿科医生是另一种方法。现在每年仍有不同比例的儿科医生流失,“要有能让儿科医生留下来的理由,毕竟20万左右缺口的儿科医生培养需要时间,一位儿科医生的培养没有十年的时间,是不敢让他单独出门诊的。”

  廖新波也表示,《通知》“焦急”之心用意是很好,但结果是很差的。他建议,从招生就开始“计划”未来需求量,各专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年度需求量向社会招聘,儿科、急诊甚至所有专业单列考试,让考生试前选择。一来避免歧视,二来考生可以根据供需与爱好来选择。如果考完再选择,无人报考的专业以降分的方式来“处理”冷门专业,必定会使冷门专业雪上加霜。二是通过提高短线专业的最低工资或服务价格来吸引医生的扩充。尤其急诊与儿科,他们“创收”能力不如其他专业,他们更多的是用时间和技能对待患者。

  在童奔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单一政策恐怕很难奏效。应该有系统考虑,“举个例子,是不是可以考虑给儿童用药生产厂商减免税收,我国目前仍缺乏儿童独有的药品剂型,不少药物,儿童仍然掰开服用……”

  朱宗涵也曾建议,儿童医保应该跟成人医保分开核算。因为儿童医疗的费用总体上要低于成人的医疗费用,在一起核算有可能降低了儿童医疗报销的比例,儿童就吃亏了。

  ■ 链接

  这些年,为留住儿科人才,增加儿科人才培养,卫生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2年,原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将着重在人才引进上支持儿科发展,延迟市属医院儿科医生的退休年限,将“非硕士不招”的门槛放低,对有意进京的儿科人才,将尽力解决其在京户口。新招的有志于从事儿科专业的毕业生,可优先安排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4年6月,国家卫计委联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印发《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对研发、生产、定价等很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定价方面,儿童专用剂型可单列代表品,不受成人药品定价水平影响;按规定及时将儿童适宜剂型、规格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在研发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儿童药的申报审评,鼓励儿童药研发,并建立鼓励研发的儿童药品目录。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