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棒威尔第歌剧《西蒙·波卡涅拉》,下周国家大剧院上演,接受新京报专访
|
现年62岁的郑明勋,是当今世界上亚裔指挥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此次受国家大剧院之邀,执棒威尔第歌剧《西蒙·波卡涅拉》,与大剧院管弦乐团,以及歌唱家多明戈、和慧等人合作。该剧将于8月20日至23日首演。郑明勋提前两周多抵京与乐团排练,“手把手”教乐手们学习这部他们从未演过的作品。
音乐世家很显赫
大姐(小提琴家郑京和)、二姐(大提琴家郑明和)、儿子(东京爱乐副指挥)
郑明勋1953年出生在韩国首尔,8岁全家迁往美国。郑明勋的家庭在韩国古典乐界的地位堪称显赫,七个孩子中六个全都从事音乐相关工作,除了他,他的大姐和二姐也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小提琴家郑京和、大提琴家郑明和。三人都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早年还曾组成“郑氏三重奏乐队”一起演出。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他们为纪念母亲特别献上的一场音乐会。“现在我们没有日常的演出,因为我们年纪都大了”,郑明勋说。
在成为一名指挥家前,郑明勋先是以钢琴家的身份扬名国际。21岁那年,他就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上荣获第二名。转行指挥,郑明勋也是顺风顺水,合作过的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世界名团。1997年,他组织了以亚裔乐手为主的亚洲爱乐乐团,2000年起他入主首尔爱乐乐团,以一己之力扭转乐团颓势,演出时常爆满,与DG合作的数张唱片也反响不俗。
现如今,郑明勋的家中又出了一位指挥家,他的三儿子郑旻。1984年出生的郑旻,先后学习过钢琴、低音提琴和小提琴,在德国出生的他大学主修德国文学,而后步父亲后尘成为指挥家,现任东京爱乐乐团副指挥,还曾来过中国演出。“我可没想让他成为指挥,我没想让任何一个孩子成为音乐家。他(郑旻)有一个不错的开始,毕竟跟父亲做同样的工作是会有点难,不过好在他比我帅,也比我高”,郑明勋笑说,“不过还是让他慢慢来吧,指挥家太早功成名就是件危险的事”。
这个指挥很念旧
只跟有过了解的人合作,对于东方有一种“责任感”
此次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郑明勋前后在北京要待上近三周。而一些大牌指挥家习惯在演出前夕才抵达,此前都是靠助理指挥打头阵。对此,郑明勋摇摇头说,“这次我都觉得时间短了,最理想的指挥应该连合唱团穿什么鞋都知道,他必须了解一切”。
郑明勋念旧,合作过的乐团都像是交情不浅的老友。他掰开手指数起了这些老友们:法国广播交响乐团15年,首尔爱乐乐团10年,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30年,斯卡拉爱乐乐团25年。“从音乐上大家有更亲密的了解,这是需要时间的”,郑明勋直言不喜欢“专业”一词,“所谓的专业,通常代表效率,也就是完事到点就‘谢谢,再见’”。他目前只跟有过了解的人合作,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也是因为有了之前合作的基础,如今乐团与指挥彼此的了解都更加深入。
虽然郑明勋一口流利的英语,家里的生活方式也基本上“完全西化”,但作为亚裔指挥家,他仍坦言对于东方他有一种“责任感”。“古典音乐在亚洲还是比较新,我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古典乐,这也是我为什么来这儿的理由。我此行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演奏得更好,推动他们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不是简单地来指挥一部不错的歌剧就走人”。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乐手们大多很年轻,郑明勋也采取了细致耐心,慢节奏的调理方法。他感动于乐手们强烈的学习愿望,自己却从不“拖堂”,为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乐手必须享有他们的权利,他们要知道排练几点结束,然后可以回家,还应在75分钟的排练后有一次休息”,郑明勋说。
在第一天排练中,他还发现乐谱印得不太清晰,却没有人提出来。“我认为这样不太好,我在首尔爱乐所做的就是尽力为每一位乐手提供最基本的条件”。郑明勋所说的条件指的是椅子,他表示,首尔爱乐有全世界最好的椅子。在他看来,乐手们每天要坐在椅子上五到七个小时,而每个人高矮胖瘦不一,于是乐团为乐手们提供了最好的椅子,靠背、椅腿都可以调节到每个人适合的位置和角度。在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之后,他要求乐手们,“现在请你们要演奏得更好一些”。
郑氏语录
●最理想的指挥应该连合唱团穿什么鞋都知道。
●我不喜欢“专业”一词。所谓的专业,通常代表效率,也就是完事到点就“谢谢,再见”。
■ 作品解读
“我最懂《西蒙·波卡涅拉》”
指挥过许多歌剧,最让郑明勋记挂的还是《西蒙·波卡涅拉》。这部歌剧虽然知名度远不及威尔第的其他作品,比如《茶花女》、《纳布科》、《弄臣》,但它与郑明勋却有着特殊的渊源。大约三十年前,郑明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次执棒《西蒙·波卡涅拉》,此后他在纽约、巴黎、维也纳等地也成功演出过该剧。
《西蒙·波卡涅拉》的创作跨越了威尔第生命中的二十五年。郑明勋毫不讳言自己对威尔第的崇拜,对他来说,这部作品尽管没有太多令观众耳熟能详的“金曲”,却全景式地展现了威尔第音乐的灵魂,“特别是西蒙这个人物的塑造上”。
歌剧的故事发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热那亚,一个平民与贵族之间冲突不断激化的社会。西蒙正是这部戏的男主角,一个颇得民心的平民代表,后来当选了总督。剧中最吸引郑明勋的是第一幕第二场西蒙在议政厅呼吁和平,“西蒙和威尔第本人在性格上有些相似之处,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威尔第的音乐对促进意大利统一功不可没,而西蒙在剧中也是一个呼唤和平与统一的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场“点睛之笔”恰恰是威尔第在二十五年后写出来的。
郑明勋在第一次接触这部剧时,特地拜访了米兰的一家出版社,找到威尔第的手稿来研究。“这家出版社有很多手稿,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前往学习。因为看手稿还要登记姓名和日期,我就很好奇在我之前还有谁来过。大部分访客是历史学家和音乐学家,只找到一位指挥家的名字,卡洛斯·克莱伯,他看的是其他的手稿”。如今,郑明勋标榜自己是“在世的指挥家里最懂《西蒙·波卡涅拉》的人”,这种日复一日的学习习惯从年轻时一直保持到今天,以至于太太忍不住对他抱怨“你这辈子已经研究得够多了,怎么还在研究?”郑明勋回答:“学得越多,才想要更好”。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