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主题

家书中的战争与和平(2)

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图为王孝慈家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供图
姚稚鲁家书。

  (上接B02版)

  实用信息

  “告诉表婶及各同事,照此行为为要”

  如果说“讲演注意事项”是“学习指南”的话,家书还有一个功能,即传递实用信息。1938年,同济大学毕业生刘宗歆加入红十字会医疗队,听说孩子患了皮肤病,在家书中对妻妹说:“根本治法,还在他的身体。”

  “夏天如有疮毒,赶早搽药水,一天数次(碘酒最好。我附上一纸处方,有便可请到大同医院去配,那边的医生认识我的),但若已出毒,就没用了。如发皮肤疹时,要紧的是减少他的食量,或完全素食。”刘宗歆写道。

  面对日机轰炸,“防空须知”最为紧要。任职于云南省防空司令部的何亮采,写信给儿子,传授防空知识。他说:“若遇警报发出后,赶快躲遇北头,要躲人少处,有树木或田埂坑凹处,如高房大屋及石碑旁边,切不可躲!”同时,他还抄寄了一份“民众疏散避难方法”,共有十个要点,一再嘱咐儿子“看在心头,告诉表婶及各同事,照此行为为要”。

  当然,躲避空袭,也有人指导老百姓。云南防空司令部积极应对,采取预警和有效疏散民众等多种方式,并构建防空穴、壕、洞、坑等,减少战争损失。

  作家汪曾祺撰文追忆过日军空袭时的经历。跑警报时,人们大都把值钱的东西带到身边。一位哲学系研究生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仔细巡视路面,结果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汪曾祺认为日机轰炸“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他说:“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参考书目:《抗战家书》2007年中国画报出版社版、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家书抵万金(民间家书第一辑)》,《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图录》,《左权将军家书》等。)

  ■ 对话家书抢救者张丁

  中国文化没有被切断

  新京报:你说,“可以从抗战家书中研究这场战争中国必胜的原因”。具体如何理解?

  张丁:首先,从抗战家书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畏强敌,共赴国难,勇于牺牲,比如中国军人是能打仗的,很有血性,这是读家书时最真切的体会。你看张自忠、戴安澜、赵登禹、谢晋元这些人,不畏艰险,敢于牺牲,最英勇的军人也就是这样了。作为职业军人,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张自忠本可以不死,但他用死战唤醒了更多人——只有拼死抗争,才能打败敌人。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支撑下,国共将士浴血奋战,各阶层人民通力支持,才最终赢得抗战胜利。

  第二点,中国文化没有被切断。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很强大,日本在很多地方推行奴化教育,最终成功了吗?没有。抗战期间,在国家层面,很有爱国热情;在个人层面,不忘孝敬长辈,教育子弟,同辈手足相互照顾,如何读书、做人都有涉及。即使现实很残酷,仍然有很多美好的向往。在我们人大博物馆家书展厅,有一封抗战家书,是一位岭南画家写的,讲完香港、广州当时的形势之后,紧接着大段大段地教他儿子怎么交友怎么做人。我们虽然身在乱世,但有这样的教育,传统文化不灭,抗战能失败吗?最终的胜利是我们的,从家书中可以读出来,正史却不一定能给我们这样的体会。

  新京报:阅读家书,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这都是家国层面的事情,就个体来说,写、读家书这件事本身,对战时的人们有何影响?

  张丁:从“大历史”层面来看,一封小小的家书特别是普通人的家书,完全算不了什么,可以说是沧海一粟,甚至进不了国家的档案馆、博物馆,但是,对这个家庭来说,对写信的人来说,它就是价值“万金”的宝物,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太重要了!有一个军官,妻子在湖南老家,他几乎每一封信都要责备她: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我写了这么多信,你怎么不回?心在部队,但很多挂念是在家乡。我想,他在外的任何音讯,也都会牵动家人的心。

  还有一个长子,弟弟妹妹通过各种方式捎信,让他回来,但是战事阻隔,他回不了家。家人也希望他平安,能够经常通信,了解他的情况。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家庭最大的新闻,他的平安是家人最盼望的,他的一切不好的消息是家人最不愿意听到的。这些家书,虽然反映的主要是家庭琐事,但非常真实,呈现了他们家庭的历史、个人的历史。

  新京报:这是宏大叙事之外,民间的抗战记忆。

  张丁:对!正是个体的这种经历、记忆,家庭的历史,才组成了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一直持这种观点,如果我们只是记住精英、领袖人物,记住重大历史场面,那是不完整的——如果这些人(精英领袖们)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的话,更多的普通人便是这个舞台丰富的背景。我接触太多民间家书了,他们每个故事都很鲜活,都很感人,不该被忘记。我们以家书为入口深入进去,把每个家庭与抗战有关的记忆重建起来。我觉得,这对全面、客观认识那段历史非常有好处,也非常必要。

  ■ 家书摘录

  八路军战士刘中新写给母亲

  在前天的夜里正在睡安觉时,然忽(忽然)见了我的妈妈,妈妈以竟(已经)老得不像样了。我就大喊起来,忽然喊了一声,同我在一块儿睡的同志听着了,他就叫惺(醒)我问我喊什么,我当时也说不出,仔细做了一个梦。

  到上午吃把(罢)午饭的时候,我正在房子里卧着看书,忽然有一位同志说道:送信的来了!我听到了就连忙跑到外边去看,我见有好多的家信,我看了半天都是另(别)人的,原来没有我的一封。人家接到了家信,把家里的情形都知道了,可是我的家里也不知什么样子,也不知我母亲和我弟弟身体如何。夏季的收程(成)什么样子?希望你接到了此信速速回知为盼。

  钟敬之写给弟弟

  钟敬之写给弟弟

  传闻家庭巨变,房屋遭敌寇烧尽,人虽幸免于难,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泪下。我家何此不幸?本来生活艰难,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种灾祸,日后怎能设想?况母亲已近花甲之年,年来又不断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见。愚兄身虽在数千里之外,心则无日不为慈亲而不安,而难过,而歉疚!徒以景况不济,势难救助,为之奈何!所幸吾弟现已安然逃出,希望即能就业,埋头技术学习,好好锻炼数年,将来总能为社会家庭出些力量。况你曾亲身经历此次浩劫,苦难算已受够,国敌家仇,铭铸在心,他日当不致有负慈母及愚兄之厚望也!

  王孝慈写给五弟

  你是一位不满十七岁的青年,正应当在人生的大道上努力前进!你现在度(过)着教书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不利于你的前途的。我不愿你把你的教师的生活继续下去。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绝不是无意味地称赞。你了解吗?也希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地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华侨王雨亭写给儿子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淹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小学教员姚稚鲁写给妻子

  乱世做人,简直不是人,过到哪里就算,也忧急不了许多。这几天,这里谣言很大,说要“轰炸武汉”,管他呢!“在劫不在数,在数最难逃”,我便听天由命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