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说基辛格与他的《世界秩序》是一个传奇,一个风流才子的不老传奇。如果说当年法里德·扎卡利亚的《后美国世界》是为2008年美国大选的总统候选人“建言献策”的话,那么基辛格的这本书就可以为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指点迷津”了,因为当今的世界秩序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期:西方所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失去动力,新的世界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对比基辛格以前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版可能更是“正逢其时”。
旧日风云
当年的头号外交家
基辛格的大名为中国人所熟悉已近半个世纪。他最富传奇的故事是1971年7月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假称有恙,躲过媒体和情报机构的跟踪,飞越喜马拉雅山,秘密访问了北京,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敲开了中美和解的大门,也因此震惊了整个世界。
他先是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又接替一直受他排挤的罗杰斯出任国务卿。虽然他不是美国的最高领导人,但由于他长袖善舞,在国内外的政治舞台纵横捭阖,调节各种僵局和危机,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权力和威望甚至超过了他所服务的尼克松总统,让尼克松心怀醋意。据报道,当时无论是在华盛顿还是在纽约,无论是在巴黎还是伦敦,基辛格都是上流社会争相结交的偶像,尤其得到名媛贵妇的青睐,各种名流聚会都以能够请到基辛格博士的莅临为荣。基辛格本人也非常享受这世界舞台上的权力巅峰时刻,在世界各大首都之间往返穿梭,似乎这个世界没有他的奔忙就会失去控制。这个被福特总统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的美国头号外交家,这个身体随着权力的增加而愈加肥胖的中年男子,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为“风流”的人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基辛格所服务过的总统尼克松和福特已经故去,当年与基辛格在世界舞台上上演过一幕又一幕外交大戏的其他国家领导人也已走进历史,但基辛格却依然精神矍铄,宝刀不老。他不仅依然活跃在美国和世界的政治舞台之上,为一届又一届的美国总统建言献策,为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充当富有微妙使命的中间人,而且也为跨国公司和民间机构提供咨询,并成立了名为“基辛格之友”的咨询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他的这个特性从他的博士论文《一个失而复得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一1822年》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读者了解比较多的是他的《白宫岁月》《大外交》和前几年出版的《论中国》,实际上最早奠定他在美国学界或者说战略学界地位的是他1957年发表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了“有限战争”的概念,这一理论也使基辛格从此跻身于美国一流战略家的行列。
学以致用
“在野”的政治明星
屈指算来,自1977年卸任国务卿一职后,他就一直是以一种“在野”的身份周旋于美国和世界的舞台之上。他之所以能够一直闪烁着“巨星”的光芒,可能不仅仅在于他对权力的渴望,不仅仅在于他曾经是世界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而更在于他一直是一个世界政治的思想者,而且是一个有着极强历史透视能力的思想者,并且著述颇丰。据说《世界秩序》已经是他的第34本著作。他似乎可以看透几百年的人世沧桑,随手拈来当前世界任何一种问题的来龙去脉,就像他已经活了几个世纪,一直是世界政治观察者和参与者。
这本《世界秩序》主要探讨各种不同类型的世界秩序理念及其对近代世界秩序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基辛格认为从来就不存在一个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当今时代的所谓秩序源于近400年前在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召开的一次会议,而现在这一秩序的原则正在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揭示了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表象背后的东西。世界上有200多个主权国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都享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但这些表面相同的主权国家的历史来源却千差万别,这种历史来源的千差万别构成了当今世界的种族矛盾、宗教(教派)冲突、领土纠纷和连绵不断的流血冲突。而当今世界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却是建立一种世界秩序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在所有国家皆为相似单位(unit-like)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解决不了当今世界政治中的现实问题。
纵观基辛格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真是做到了“学以致用”。他喜欢研读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经验和教训,却不太善于制造华丽的概念和辞藻,与哈佛出身的其他学界名流相比,显得有些守旧和落伍,但他的智慧总能直面现实,总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用欧洲国家所奉行的均势理念塑造了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和解和美苏缓和,为美国的战略收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这位出身欧洲的美国外交家和战略家并不赞同美国“替天行道”的“独霸”心理。在《世界秩序》中,他依然强调了多元、妥协和均势的重要意义。多么希望基辛格依然能够笔耕不辍,续写不老传奇。
□刘德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