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灾后心理救助:光有好心是不够的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心理嘀咕

  尽管有必要为受灾的民众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和支持,但必须保持审慎、专业和独立,并做好提供长期帮助的准备,仅有一颗好心是远远不够的。

  天津大爆炸的“头七”已过,灾祸的处置也在按部就班进行。从目前来看,该追责的追责,该查处的查处。

  灾祸的现场恢复相对比较容易,经济补偿、赔付和重建也都不是什么难事。相对而言,灾祸后对人们心理的修复才是比较棘手的一件事。因此,为受灾祸影响的民众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提供心理帮助的必须是专业的和独立的机构或人员,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对那些经历灾祸现场者,或者有至亲在灾祸中罹难者,他们在一段时间里面感到悲恸、沮丧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他们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来适应和自我调整。大多数人其实无须任何刻意的帮助就能够自我修复。因此,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就必须持一种审慎和稍微被动的态度,不宜过于积极地介入干预。无论是过早、过多或过度的干预都可能干扰和损害他们原本可以自行适应和自我调整的修复过程,而且很容易不恰当地重新唤起或强化他们本来已经在试图淡忘或合理化的心理伤害情境。

  这就意味着,心理帮助应当提供给那些真正需要,也有必要进行帮助的人。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经历过灾祸现场或亲人罹难的人表现出明显异常或极端的情绪、行为反应,或者对自己或他人已经带来明显的困扰甚至威胁,才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干预。

  令人比较担忧的是,灾后心理帮助往往容易表现为“一阵子”。像汶川大地震之后,对灾民提供心理帮助一时间呈蜂拥之势,但仅仅数月之后,继续提供帮助的就寥寥无几。但从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要求来看,短时间的帮助意义不大,甚至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像出现明显灾后应激综合征和强烈情绪困扰的受助者,短时间,或屈指可数的几次辅导基本上是于事无补,反而可能给受助者带来新的情绪困扰。灾后处于无助和退缩状态的受助者很容易在情感上依赖辅导者,所以专业的辅导不是仅仅去开导或帮助其宣泄,而是要唤起受助者自己的力量,这个过程绝非短时间或数次交谈就能够有积极效果的。一般来说,一旦接受了那些受助者的案子,就应当做好提供长期帮助的准备。

  其次,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人员应该有清晰的边界意识,即心理帮助能起到什么作用,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初学者和缺乏经验的心理辅导者常常会高估心理辅导的作用。灾民的心理困扰并非都可以经由专业的心理辅导予以解决或改善。例如,如果灾民的困扰主要因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者经济上出现无法承担的拮据,那么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不是心理工作者能够或应该提供的。

  因此,尽管有必要为受灾的民众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和支持,但必须保持审慎、专业和独立,并做好提供长期帮助的准备。仅仅怀着一颗帮助人的好心,在对灾民的心理干预这项工作上是远远不够的。

  □唐映红(心理科普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