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书评周刊·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4:书评周刊·书单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灰皮书”

2015年08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阶级》
《被背叛了的革命》
《通向奴役的道路》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这本书很反动的,很多人都来买,你们不拿去批判批判?”

  在那个红色荒漠的年代,一位嗜书之人很难会抵抗这句话的诱惑,因为它话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层意思:你可以光明正大地买走这本被称为“反动书籍”,然后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偷尝禁果的美味。

  这种禁果,也就是所谓的“灰皮书”,只要你在书的封面和内页上看到“供内部参考”这行小字,就来到这个灰色的世界。它们的封皮差不多都是暗灰色、灰蓝色这些单调而暗淡的颜色,这些所谓的“反动”的“坏书”,在中国色彩政治学的序列中,只能用排在末尾的几种颜色。按照当时执掌文宣大权,被称为“中国贝利亚”康生的话来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坏书”。

  对年轻的韩少功这样的“灰色追书人”来说,获得一本这样的“坏书”可谓一场不折不扣的冒险,因为他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知青,根本没有资格购买这些只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和有关单位才能凭借内部购书证和单位开具的证明购买的“灰皮书”。

  为了得到这些书,他和一位同样嗜书的朋友不惜铤而走险,伪造内部购书的介绍信。他们甚至还借了一件军大衣当做道具服装,事先排练好了动作和台词,然后在“内部图书部”的大妈面前认真表演。

  韩少功和他的“同谋”很幸运,他们成功了。但有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的“灰色追书人”却中途失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两名知青因为伪造借书证败露,被挂上大牌子,在省图书馆门前整整示众一天。

  尽管道路险绝艰难,但却并没有让这些“灰色追书人”望而却步,很多人已经学会了各种方法来暗度陈仓,有些人通过“油印小册子”这种地下印刷品尝到了第一颗禁果。

  这些从各个通道流入“灰色追书人”手中的“灰皮书”,可以称得上是思想监狱里的“越狱犯”,但实际上,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版的大约两千种“内部读物”中,涉及政治、思想和社科类的“灰皮书”只有大致两百种,其他大都是小说,而这两百种“灰皮书”也,只有不超过四十种“越狱”成功。

  但仅仅是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灰色”,却成为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另一个可能世界的大门。质疑随着眼界的开阔而产生,文字则将质疑产生的思考传到更远的地方,下面这份书单并不完整,只是那个时代的人印象最深的几部而已,但仅仅是这一点牢笼中的光线,却足以让人们看清真理的大厦,并非如此坚不可摧。

  □新京报特约撰稿 李夏恩

  那十年的“灰皮书”

  由于“灰皮书”的出版和发行从未有过一张权威的书目,所以本书目所列出的“灰皮书”为不同回忆中提及的书名,也就是那时的普通读者可以接触到的“灰皮书”,但这个书目应当远比真正发行的“灰皮书”要少得多。

  《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考茨基,三联书店,1963年6月

  (本书初译本于1928年由新时代丛书社出版,书名为《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译者是上海市国民党党部组织部长黄惠平,曾参与1927年的“清党”运动,此书即为该次运动所译,于右任题签)

  《陷于绝境的布尔什维主义》,考茨基,三联书店,1965年1月

  《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考茨基,三联书店,1963年2月

  《取得政权的道路》,考茨基,三联书店,1961年11月

  《斯大林评传》,托洛茨基,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年10月

  《俄国局势真相》,托洛茨基,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年12月

  《不断革命论》,托洛茨基,三联书店,1966年2月

  《被背叛了的革命》,托洛茨基,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年12月

  《新阶级: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德热拉斯,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2月

  《同斯大林的谈话》,德热拉斯,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3月(此书后于1983、1989年两次再版,都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发行)

  《德热拉斯政治论文集》,阿·罗特堡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11月

  《在南斯拉夫的监狱和集中营里》,辽兹利,三联书店,1963年5月

  《苏联国内阶级斗争》,夏尔·贝特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

  《苏联和未来:对苏联共产党新纲领的分析》,伦纳德·夏皮罗,商务印书馆,1963年12月

  《苏联政治的钥匙》,罗杰·彼锡布里奇,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2月

  《代替恐惧》,比万,商务印书馆,1963年5月

  《通向奴役的道路》,F·A·哈耶克,商务印书馆,1962年4月

  《人的远景:存在主义,天主教思想,马克思主义》,加罗蒂,三联书店,1965年8月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加罗蒂,三联书店,1963年5月

  《斯大林时代》,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4月

  《马克思主义史》,弗兰尼茨基,三联书店,1963年2月

  《到社会主义之路》,鲍威尔,三联书店,1964年7月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威廉·L·夏伊勒,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12月

  《新阶级》 作者:密洛凡·德热拉斯 著,陈逸 译

  版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2月

  几乎所有人的著作中都会提到这本《新阶级》,但实际上,它的印数不会超过500本,但地下的油印小册子和手抄本使它成为了千万人心中的灰色圣典,1981年这本书以大字本再版时,引爆了一股排队购书的狂潮。本书的作者密洛凡·德热拉斯(在1981年的版本中译为“吉拉斯”)也被奉为自由思想的英雄。在本书中,德热拉斯认为革命后掌权的革命者已经建立起一个新的特权阶级——“新阶级”,这个新兴的阶级垄断了所有的新政大权和社会资源,独断专行,按照自己在权力阶梯上的位置高地,享有不同的特权。

  《被背叛了的革命》 作者:列夫·托洛茨基 著,柴金如 译

  版本: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年12月

  托洛茨基的著作是灰皮书中管控最严格的一类,他的言论集甚至被列入最高级别的甲级,每本书上印有编号,购买者也需登记在册,以防流入外界。尽管防守如此严格,但这本书还是从思想监狱中越狱出去,成为那个时代阅读最广的托派著作。在本书中,托洛茨基特别攻击了斯大林最引以为傲的农业集体化,他认为农业集体化必须要在工业化相当发达的条件下才能开展,而迅速集体化是一种“冒进”行为。

  托洛茨基的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流毒深广,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苏联才宣布为托派人物平反,而中国原先出版的“灰皮书”也一一“脱灰”。

  《通向奴役的道路》 作者:F·A·哈耶克

  版本:商务印书馆1962年4月

  哈耶克的这本名著在今天已经人尽皆知,然而在1962年它被翻译出版时,哈耶克却被骂作“捍卫资本主义制度的忠实奴仆”、“对社会主义和一切进步倾向,怀有刻骨的仇恨”,这本书也是“充满毒素的书”。

  在这本书的作者哈耶克看来,尽管看似通过中央指令性的计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更高效、更平等地分配社会资源,但它的最终结果是导致对个人和自由的扼杀,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

  1997年,新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对很多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来说,哈耶克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确实是一本“毒书”,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严重上瘾的知识鸦片。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作者:威廉·L·夏伊勒

  版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12月

  《第三帝国的兴亡》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灰皮书”,但却享受与“灰皮书”同等待遇的“内部发行”和一个大肆批判的“出版社说明”。他的译者董乐山已经是翻译界的一位传奇,很多人都对他翻译这本巨著的过程津津乐道。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成为半公开的畅销书。1974年,“文革”尚未结束,这本书便再版,1979年,此书又再度印行,董乐山也在这一版的译者一栏里恢复真名。从1992年开始,这套书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再版一次,今年的6月更推出了此书的精装版。但无论是哪个版本,这本书的引语都同样印在最前面的一页上,警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