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健康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1:健康周刊
上一篇

医学成果的那些市场转化

转化医学也需要“创业”孵化器,看北京如何培训医生在中关村做路演

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很多医学科研成果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体现,很多成果由于无法与产业对接而只能遗憾束之高阁。图/Gettyimages

  一片小小的卫生护垫能为准妈妈护胎、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让人工耳蜗手术变得微创而精准……当医学专家的idea与企业家的目光相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8月19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举办“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申报者路演辅导与医企交流会”,以使申报者更加了解市场需求。

  双方2014年底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搭建首都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今年3月2日,北京市卫计委发布《关于申报2016年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项目的通知》,共有62项入围市场评价。

  北京市卫计委委员郑晋普指出,目前,北京市疾病控制形势十分严峻,推动转化医学发展迫在眉睫。但以往,很多医学科研成果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体现,由于无法与产业对接而只能遗憾束之高阁。为解决这一困境,北京市卫计委以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等科研项目为试点,将产业元素引入科学研究过程,在项目评审过程中加入市场评价环节,让医学科研成果能“接地气”。

  羊水早破

  卫生护垫为准妈妈护胎

  一片小小的卫生护垫,怎么会成为宝宝的“守护神”?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胎膜早破”以及相关数据吧。

  羊水早破潜在人群约400万

  “简单点说,胎膜早破就是羊水早破,如果破早了,对小孩可能致命,大人也会感染。”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建东介绍,北京胎膜早破的发生率高达24.3%,以此估算,发生胎膜早破的潜在人群约有400万。对胎膜早破的诊断和处理不当,会对孕妇及胎儿造成极大危害,导致的围产儿死亡率为2.5%-11%。

  其实很多人在胎膜早破时,漏出的羊水是很少的,只是会感觉外阴较平时湿润,容易忽略和漏诊。时间长了,羊水变少,孩子就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如果能及早发现,并采取正确姿势躺卧静养,悲剧就不会发生。另外,胎膜早破的临床检查方法均需要经阴道,增加了感染风险。

  通过护垫取样判断是否早破

  王建东介绍,卫生护垫的技术暂且保密,简单来说,可以通过直接在卫生护垫上取样,以发现孕妇是否出现胎膜早破现象。孕妇早期去医院做孕检时,医生将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建议购买护垫,尤其针对胎膜早破的高危孕妇群体,比如多胞胎孕妇、高龄孕妇等。根据护垫的情况,可以12小时或24小时一换,护垫使用的材料轻薄,对孕妇没有影响。如果发生了一点点羊水漏出,孕妇可以在家卧床休息,由家人拿着护垫到医院做检测即可。“我希望企业结合市场的需求对我的想法再进行完善。”王建东说

  目前,王建东希望争取到150万元的资金,配合医院的40万元资金,来实现项目转化。

  人工耳蜗

  手术机器人精准定向

  现在在临床上活跃的手术机器人不少,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马芙蓉介绍,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该技术在国外也才刚刚起步,国内目前尚属初创期。

  传统手术有难度、创面大

  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是为了让手术微创而精准。马芙蓉介绍,我国现有听力障碍者2000多万人,小儿先天性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约为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约为0.1%,人工耳蜗植入是重度至全聋患者的福音,但手术创面较大,婴幼儿、老年人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

  “全国只有三万多人做了人工耳蜗,这些手术都是靠大夫一刀一刀做出来的。”马芙蓉告诉新京报记者,能做人工耳蜗的医生很有限,培养一个耳科医生要十五年以上,手术有一定的难度,弄不好就会碰到面部神经,病人就会口眼歪斜。

  机器人帮医生打通“隧道”

  能否借助智能化设计精准定位,避开复杂的神经网络,打通一个“隧道”,将人工耳蜗的电极放入?这就是马芙蓉团队正在研发的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你不一定有高超的外科手术的经验,在机器人的辅助下打一个眼,把电极放到该放的位置。”

  从哪里开始?马芙蓉说,机器人会为医生规划好一个隧道,然后打一个小洞,缩短了病人的出血时间及损伤神经的风险,缩短住院周期,手术实现微创,基于临床需求,马芙蓉很看好这个项目。

  目前的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研发原型已经可以为电钻导航,设计通道,精准度的误差在0.4毫米左右,但由于手术位置神经丰富,马芙蓉称,手术精度必须把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希望能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让机器人尽快走入临床。

  卒中预警

  多模式脑卒中风险预测

  脑卒中为我国死亡原因首位

  脑卒中是我国首要的健康问题,为死亡原因首位。巨大且不断增加的脑卒中患病人群和高危人群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我国目前和未来30年卫生工作面临的严重挑战。

  “减轻脑卒中带来的负担,需要进行人群的社区防控。”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研究员江滨介绍,在比较简易脑卒中危险评分卡、改良版脑卒中危险评分分量表等脑卒中风险预测效果或筛查效能后,研究团队建立起了综合性的多模式脑卒中风险预测与预警工具,根据工具中的标准来判断测试者的脑卒中危险程度。“这个工具可以解除90%以上的脑卒中风险。”

  简单在线测试了解脑卒中风险

  在江滨的设想中,这套评分工具将被设计为一款APP,使用者通过让测试者在线答题评分的方式来进行筛查,比如血压、血脂、肥胖的情况等,如果测试者不知道自身的身体情况,在社区医院做一些检查即可,不会涉及复杂、昂贵的大型检查。

  如果发现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就可以由医疗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具体用药指导、脑卒中发病、死亡结局随访以及常见慢性疾病的康复指导。工具还可以监测各类人群生活方式和用药习惯,掌握一手资料,形成的大数据可为生物医药企业和政府机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这将促进我国人群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江滨坦言,这套工具还需不断完善,需要队列观察人群定期随访观察数据给予支持,期待有资金投入可以合作开发。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实习生 刘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