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下一篇

国际市场震荡 不能归罪人民币改革

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管窥天下

  全球市场泥沙俱下是市场信心全面下降的结果,国际社会习惯于从原教旨主义的市场经济视角审视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核心任务缺乏深入了解。

  几乎全球股民在昨日都经历了一个“黑色星期一”。国际金融市场近期持续跌宕起伏:不仅新兴市场跌幅凶猛,就连美股也出现破位性质的调整;不仅新兴市场货币整体对美元大幅贬值,就连美元本身也显露出不堪重负的迹象;此外大宗商品市场也呈现萧条,可是连危机中经常被追捧的金银贵金属也并未大幅走强。

  每逢“乱市”,必有惑言。现在有一种观点在国际市场非常流行,即认为8月11日的人民币汇改新举措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表现为:“人民币主动贬值印证了中国经济弱于预期的事实,中国经济羸弱的基本面又将把人民币拖入长期贬值的通道,两者形成彼此强化的正反馈,而中国的举动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进而引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溃败”。

  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貌似有理,实则饱含误导。误导首先存在于对人民币的国际认识上。应该说,人民币汇改自2005年启动以来,一直秉承着渐进、有序的风格稳步推进,2015年8月11日对中间价形成机制的调整更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果敢的一步。从国际角度看,人民币汇改这一步迈得虽略显突然,但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国际社会的官方表态纷纷表示欢迎就是证明。

  之所以产生误导,关键在于,长期以来,国际机构和西方国家基于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测算,始终在传播一个判断,即人民币是低估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操纵”是中国经济长期领先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汇改十年,人民币长期处于波动升值的大通道,已经接近均衡水平,甚至还存在阶段性贬值的市场压力。一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机制性束缚被解开,这种压力就转化为“一次性贬值”的现实,而受“人民币被系统性低估”长期误导的影响,国际市场对现实的反应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进而出现了一些崩溃论和以邻为壑的政策行为。

  误解还存在于对中国经济的国际认识上。全球市场泥沙俱下是市场信心全面下降的结果,而对中国经济的极度担忧是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这种担忧一部分就来自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数据缺乏有效信任。中国经济数据的表现整体而言乏善可陈,但国际社会依旧认为这些数据低估了中国经济实际的下滑幅度,而一旦有非官方数据暗示了这一态势,这种观点就进一步得以强化。

  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周期性压力之下,此时的出路不是宏观刺激的无谓加码,而是增长潜力的全面激发,这一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核心任务在改革、创新、舍得和统筹四个维度展开,势必将经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然而一般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预期都是基于短期的,所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短频数据的走弱格外敏感。

  国际社会习惯于从原教旨主义的市场经济视角审视中国经济,并由此得出了一些悲观预期,但实际上,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经济,而且中国经济正在发生诸多仅从外部宏观来看是难以察觉的变化。例如,国际社会都担心中国人口红利下降,而实际上,伴随着人口的代际结构变化,消费倾向更高、创新需求更大的中国新一代正在微观崛起,这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是长期利好。

  因此,并不是中国开启了风险的潘多拉之盒,相反,中国经济的相对稳健和中国金融的有序改革,恰恰会对全球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复苏提供支撑。

  □程实(经济学博士、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