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二战电影70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二战电影70录

二战电影70录

2015年08月2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白丝带》
《意志的胜利》
《二·二六》
《七七事变》
《八百壮士》

  ●1922年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

  ●1923年

  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失败入狱,狱中著《我的奋斗》。

  ●1927年 

  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次年建立伪满政权。

  ●1933年

  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后遣散议会,成为独裁者。

  ●1935年

  德国突破《凡尔赛和约》限制扩军,并迫害犹太人;同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

  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同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

  ●1937年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公元1945年9月2日,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与军方代表签下降书,为期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落幕,历时八载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终于迎来胜利——这个伟大历史时刻,距今已整整七十年矣。

  70年,二战烽烟已远,但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与反思。史书卷帙浩繁,影像则更生动直观,为此,我们选出了70部二战题材的电影来呈现这段历史,这些影片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前苏联、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荷兰、前南斯拉夫、波兰、芬兰、捷克、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有壮怀激烈的《血战台儿庄》、气势恢宏的《解放》五部曲、悲天悯人的《辛德勒的名单》、震慑心灵的《拯救大兵瑞恩》,甚至黑色反讽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片,也有近年来的新作,有庄重的史诗巨著,也有诙谐的游戏之作,如同多棱镜,每一个镜面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二战的历史轮廓,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道强光,照亮历史与未来。

  01 《白丝带》

  国别:奥地利/法国/德国 年份:2009

  纳粹小时候

  要介绍的第一部“二战电影”,并不直接涉及二战,此所谓工夫在诗外。

  2009年,闷片大王迈克尔·哈内克推出了这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讲德语的小村,片名中的“白丝带”,其意义约略等于霍桑的“红字”,是一种特殊身份的标记,是父母给青春期子女绑上,用以警示其诚实、守贞的象征物,也代表着父权的绝对权威。

  所以,被绑上白丝带的孩子会被同伴视作异类。而不同于“红字”体现的放逐与弃绝,白丝带是可以解下来的,所以,当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合乎规范,他们可以将之解下,宣告孩子“刑满”。也就是说,白丝带的一系一解之间,儿童完成了对自我的扼杀和对群体生活与价值观的服膺。

  然而道貌岸然的成年人一面要求儿童存天理灭人欲,一面暗地里自行其是,算计、说谎、淫乱,这种环境中的儿童,表面恭顺着成人制定的规则,实则心理早早被扭曲,充满着残忍和对世界的不信任,暗地里恶作剧、纵火、绑架并殴打贵族子弟,无所不为。旧时贵族主导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解体所带来的转型之痛和社会危机,更加剧着这种暗流汹涌。结尾处借剧中人之口交代出时间背景——“斐迪南大公遇刺了(1914年)”,此时导演想探讨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纳粹何以成为纳粹?正是一群这样背景下成长的孩童,在二十余年后构成了“第三帝国”的主干力量,无怪有人将该片片名直接译为:纳粹小时候。

  02 《意志的胜利》

  国别:德国 年份:1935

  独裁者图腾

  这是本专题所述影片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部,全部镜头来自真实历史画面,“担纲主演”的是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一干纳粹首脑,这就是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争议名作《意志的胜利》。

  这是一部关于1934年纳粹纽伦堡党代会的纪录片,当时希特勒已解散议会取缔政党,成为标准的独裁者,但在纳粹宣传机器的运作下,德国民众视他为民族救星。本片正是这种造神手段之一,片中整齐的队列、旗幡招展的会场、激情澎湃的演说,配以恢弘的瓦格纳的交响乐……种种“集体主义美学”的运用,使其极富感染力。而正是在这样的群体无意识中,德国走向了战争。

  因此,重温本片不但是对历史最直观的回顾,更不失为对未来的镜鉴。

  03 《二·二六》

  国别:日本 年份:1989

  愚狂与冷血

  纳粹在德国得势的同时,东方的日本也正戾气弥漫。

  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社会危机严重,于是以侵略转嫁危机的呼声渐高,日本的制度设置也使军方不受政府节制,愈发肆无忌惮,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皇道派”军官攻击相府,斩杀数名内阁大臣的政变,史称二·二六事件。肇事者虽被惩处,但该事件加速了日本的军国化进程。

  虽然二·二六事件是日本现代史上的重要节点,但在影视界,只有大导演五社英雄曾在晚年时将之搬上银幕。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值得称道,但导演以“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奔驰!”(语出一当事军官遗书)的青年热血,婉转地为事件开脱,使影片失之应有的深刻。

  04 《七七事变》

  国别:中国 年份:1995

  血染京城月

  二·二六事件之后,日本的军国化已不可逆,终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启衅,此即为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和中国八年抗战的起点——卢沟桥事变。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旨在追溯抗战起始点的《七七事变》,从开战前中日两军在丰台狭路相逢互不相让原地踏步的剑拔弩张,到事变爆发时各方力量的纵横捭阖,再到7月28日南苑之战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士殉国,29军余部悲壮撤军。

  每年7月7日,总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该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历史认知,都有些受限于时代,但基本呈现了事件原貌,这段历史更是值得铭记。

  05 《八百壮士》

  国别:中国台湾 年份:1975

  泪满黄浦江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爆发了淞沪会战。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役,自1937年8月13日开战至同年12月撤出战区,中方投入兵力80万,伤亡近30万(含撤退途中),最终上海沦陷。

  毋庸讳言这是一场败仗,但其中不乏彰显中国军人勇毅的场面,例如著名的“八百壮士”。10月26日淞沪会战尾声阶段,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部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日军猛攻下坚守4昼夜,最终奉命退入英租界,参与此役的国军将士赢得举世钦敬,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余人)。是役,还有一名女学生杨慧敏冒死穿越战区送来国旗,四行仓库上空飘扬的国旗,一时成为上海抗战之象征。

  1938年中国电影人拍摄过“八百壮士”,1975年台湾地区再次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而片中饰演杨慧敏的,正是当时出道未久的林青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