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简政放权,地方不能玩“越简越贵”

2015年08月2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简政放权因触及“吃拿卡要”的既得利益形成的阻力,必然会以“软抵制”或明违背的形式体现。在此情况下,地方长官也该有推进“简政放权”守土有责的意识,不能对基层一些花招视而不见。

  据新京报报道,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严厉查处一些地方在简政放权中“玩花样”,“我听到反映,某个地方本来群众办一项手续需要到现场,交100元手续费。现在改革以后,人不用来了,直接发电子邮件,网上办理,但收费一下从100元涨到了500元。简直是匪夷所思!”

  毫无疑问,简政放权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让办事群众少跑路、省钱,可没想到,有地方改革之后的办事费用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5倍。按理说,改革之后在网上办理,行政成本降低了,民众应更省钱,可他们却花钱更多。

  两年多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决心有目共睹。很多地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数量更多。然而,种种迹象显示,一些地方的简政放权有“数量”无“质量”,表面上看数量可观,实际上民众和企业没有享受到改革实惠,总理所说的上述问题就是典型例子。

  简政放权之所以“越简越贵”,本质上其实就是改革措施落实过程中“走样”。《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指出,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但一些地方却没严格落实改革方案要求,仍秉持着“收费型政府”的惯性,通过乱收费增加财政收入,这无异于顶风违规。

  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在一些地方,对相关改革的检查、评价、监督体系还不完善。在改革过程中,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派出了督察组以发现、整改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反映到总理跟前,某些地方仍存在扭曲改革、损害民众利益的现象。

  简政放权改革后,一些地方除存在乱收费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花样”,如审批事项只是换了个“马甲”,从明的转成了暗的、从上面转到了下面、从政府转到与政府有关的“红顶中介”,审批服务中的各种“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关卡林立。这也让行政审批项目在一些地方呈现出“批发式减少,零售式增加”的局面。可见,简政放权存在的问题不仅是“越简越贵”,还有“越简越卡”。

  种种问题表明,简政放权因触及“吃拿卡要”的既得利益形成的阻力,必然会以“软抵制”或明违背的形式体现。在此情境下,有必要细化每一项改革措施,比如涉及收费的项目要坚决控制收费标准。

  另外就是,地方长官也应该有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守土有责的意识,不能总是靠来自中央的督察,而对基层一些花招视而不见。我国反腐、安全生产等领域,都实行了“第一责任人制”,即地方主要党政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以鞭策地方党政“一把手”切实履职。而简政放权领域,也不妨引进“第一责任人制”。

  而当这些都被置于制度化通道内得到梳理,相关改革落地,方可避免对“自上而下”推动的依赖,也能尽可能在落实过程中,规避善政跑偏。

  □张海英(教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