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文娱新闻·看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文娱新闻·看点

《中华好故事》少年做学问更接地气

第三季透过90后视角讲故事阐释传统文化,人文节目贴近年轻群体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新疆选手在台上表演舞蹈。
主持人沈涛、千惠。
(左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楼含松、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三位嘉宾坐镇。

  在浙江卫视的人文类节目中,抓住“少年”和“国学”两大热点的《中华好故事》始终用综艺的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精神,不仅在同类节目中独树一帜,还让观众们记住了一批来自全国的少年“学霸”。8月11日,浙江卫视第三季《中华好故事》开播,从第一季“爱国励志”、第二季“道德礼仪”,逐步过渡到这一季的“民俗亲情”。

  与前两季相比,新一季表达更接地气儿,除了“唐朝诗人的朋友圈”、“吓着宝宝的五子良将”等题目,还有做陶艺、踢毽球、射箭投壶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游戏,展示这群以90后、00后为主的参赛少年讲述故事、个人才艺和动手实践的能力。20所名校之间PK的方式和赛制变化,也增加了节目的悬念和可看性。 

  对电视节目来说,一方面坚持品质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电视媒体的传播性。今天,我们讲述中华好故事,不仅仅是用现代传播方式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层哲理,还要在这些孩子身上,还原成生动的人生方式。

  ——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

  变了什么

  用90后思维讲故事

  《中华好故事》第一季提出“电视国学”概念,第二季出现人文节目的新玩法:微信摇一摇参与互动,可以百分之百获奖。第三季则更注重通过电视为90后、00后讲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新一季点评嘉宾,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楼含松、《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坐镇。除了蒋方舟和钱文忠,楼含松作为专家成员之一,也是参与出题的题库主脑。他表示,第三季在设置题目时,对民俗亲情有所侧重,但不限于此,一带一路、抵御外辱等议题均有涉及。“内容选材上更具广泛性,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人物故事等都是素材来源。新的一季,在出题方面,我们更追求精心、精致,与电视节目的呈现方式结合更加紧密。”

  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表达更接地气儿。有道题目考查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嘉宾蒋方舟以“唐朝诗人的微信朋友圈”为现场选手讲解,李白和杜甫之间经常互相点赞:“冠盖满京华”,孟浩然与李白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至交;还有根据关键词猜历史人物,凭着“吓着宝宝、五子良将、合肥”等词组,机智的选手脱口而出“张辽!”引得专家成员点头称赞。

  比赛过程将少年们平时知识积淀淋漓展现。如关于六个古代“家训名言”的排序题,要求参赛选手按照时代先后进行排序。楼含松说:“就大赛本身而言,需要选手有所准备,而庞杂的内容,让选手们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准备,希望孩子们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

  “死知识”变鲜活

  从明朝画卷中人物欢庆的动作猜节日,通过邮票猜历史故事,从百字汉字墙中找出八字文学故事……多种多样的题型让少年选手感叹:“把死知识用鲜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了。”新一季节目中,除了全新九宫题型,赛制上也有创新,额外增加通关令牌。当选手面对某一难题时,可以使用有免答、提示、求助三种设置的通关令牌。

  由于比赛中包含擂主和攻擂方,对于攻擂方来说,想使用令牌,必须要完成这些令牌所指向的一个任务。导演陈学武表示,这些通关令牌背后的任务是个亮点,可能是跟民俗亲情有非常紧密联系的任务。比如,需要现场展示陶艺,协力完成总和高于15厘米的陶罐才能获得通关令牌;再比如踢毽球,通关要求是三名参赛同学一共踢六下;还有挑战始于春秋战国时诸侯宴会礼仪的投壶游戏,要求在1.5米外将箭投入壶中,15支箭投入3支才能过关……一些游戏让少年们大呼“太难了”。

  节目导演陈学武表示,这是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台上的互动和展示,发现平常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和生活的关联,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嘉宾楼含松教授说,尽管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学霸,且多才多艺,但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略显不足。他希望少年们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做一个生活里的合格者”。

  什么没变?

  主角是少年配角是导师

  在当下电视节目真人秀流行的娱乐风潮中,浙江卫视不仅有《奔跑吧兄弟》和《中国好声音》,还有彰显人文情怀的《中华好故事》。从《人文深呼吸》到《华少爱读书》再到《中华好故事》,“人文+”概念一直贯穿节目始终。作为浙江卫视全力打造的大型人文节目,已经做了三季的《中华好故事》,目前也在筹备第四季。

  和前两季相比,虽然第三季在题目设置、表达方式上有一些改变,但在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眼里,第三季既要创新传播,更要强调经典坚守。“贯穿节目始终的人文姿态、精神基因没有变,这也是中华‘好故事’节目的魅力所在。《中华好故事》的节目调性概括起来就是经典文本、现代传播和少年气质,用现代传播方式阐释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还要在这些孩子的成长上还原生动的青春人生,给节目融入一种少年气息。”

  这档被称为“电视国学”和“流动的孔子学院”的人文节目,从第一季开播以来就得到了众多学生追捧。参赛选手以90后、00后为主。与其他节目中频频出现明星导师不同,这个节目中三位导师主要与孩子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观战,是学霸们的“配角”。

  导演陈学武认为,节目中主角是年轻选手们。“虽然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塑造什么‘少年英雄’和‘国学学霸’,但是他们却已经在比赛里证明了自己就是时代的弄潮儿,就是每一期节目的主角!今天能用一种形式新颖意义丰富的比赛形式,来展现这一代的新青年的精神状态,如果能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能,我觉得我们的节目就成功了。”

  ■ 专家点评

  不仅关注收视率,更要关注“视收率”

  不认同将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的唯一标准,钱文忠教授在节目现场首次提出“视收率”的概念。他表示收视率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而“视收率”是一个内在的概念,比如100个人看电视节目,这个节目对他们的真正影响力有多少值得探讨。“视收率”关注的是观众能从电视节目中获得和吸收多少知识、获得多少内在的影响。

  他表示电视台做节目不仅要关注收视率,更要关注“视收率”。提到当下电视节目真人秀大行其道的娱乐风潮,钱文忠教授认为,娱乐至死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我们需要停下来用中华文化来清理自己的内心。《中华好故事》就是一个传播“视收率”的好节目。

  楼含松也表示电视台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文化品位,他称赞“好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节目模式。作为又一轮的挑战赛,比赛的胜负决定了每支队伍的去留,但同学们都在其中收获许多。他说:“‘好故事’让选手们来时带着勇敢,回去时带着自信。”

  采写/新京报记者 凌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