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特别报道

送教上门9年 “是教学,也是陪伴”

退休教师王培杰义务教育脑瘫患儿,手摸嘴型练发音,为多动症儿童补习课程不求回报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朝阳区高碑店村退休教师王培杰,连续9年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姓名:王培杰

  年龄:69岁

  社区:朝阳区高碑店村

  【榜样说】

  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干点普普通通的小事。只不过比别人爱多管“闲事”,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有意思。我很感恩,也希望将感恩教给每一个孩子,这样的生活,即便退休了也很充实。——王培杰

  “每次看见村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我就忍不住过去插个嘴,提点建议。”王培杰笑了笑说,这是“戒不掉的职业病”。

  这位从小学教育行业退休14年的老教师,满头白发,戴着金属边的白框眼镜,不足1米6的个子,瘦小却很硬朗。

  她说,“老师”这两个字,伴随了自己一生。在半壁店小学教学30多年;退休后义务教育村里一名脑瘫患儿9年;为一名多动症儿童补习课程两年多;在打工子弟学校做“助学志愿者”;在村里教授“弟子规”8年……

  “对于王老师,我只能用佩服两个字。人们都或多或少帮助过他人,王老师的可贵,在于坚持。”谈到王培杰,高碑店西社区居委会书记刘新夸赞道。

  义务教脑瘫学生,“想让他快乐一点” 

  “我不只是把他当学生,也把他当我的孙子。”退休教师王培杰说。

  2001年,王培杰结束了30多年的教师工作。2004年起,她开始参与上门教育残疾儿童的公益活动。一教就是9年。

  王培杰已经69岁了,走起路来腰杆依旧挺得笔直,衣服打理得整洁大方。走在村子里,男女老少见了她,都热情地招呼她“王老师”。

  她口中的“孙子”,是她自2004年夏天起,教育的患有重型脑瘫的学生李祎德,13岁的他只有5岁孩子的智力。

  虽然送教上门前,王培杰已经对李祎德的情况有所了解。但第一次见到李祎德时,她还是触动不小。

  “他就这么一直躲在角落里,头也不抬一下,我跟他打招呼,他话也不愿多说一句。”王培杰回忆道,13岁,是正常孩子最活泼的年纪,他却孤僻地不愿意与人交流。王培杰摸了摸孩子的头,坚定了教导他的决心。

  王培杰按照正常学校的教育方式,每天到李祎德家中上两小时课,周末和寒暑假休息。她从一年级的基础教育开始抓起。拼音、汉字、数学等看似简单的课程,对李祎德却是不小的困难。

  李祎德视力不好,说话不利索,教授拼音成了最困难的课程。为此,每一个声母的发音,王培杰都要把脸凑到孩子眼前,让他用手摸她的嘴型,教他舌头的位置,反复练习;教汉字时,王培杰就把书本里的每一个字都放大在纸上;教数学时,王培杰就找来一堆纽扣,让李祎德摸着数数。

  李祎德手脚不利索,王培杰还自创了一套手指康复操,“一个鸡蛋三毛五”,相对应地用手指比划出1、0、3、5几个数。孩子坐在椅子上,王培杰带着他上下踏步,进行腿部康复训练。

  “是教学,也是陪伴。”王培杰感叹道。上课之余,自己还常陪着他做游戏、学唱歌、跳舞,“想让他快乐一点,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阳光男孩。”

  言传身教,让孩子有“感恩的心”

  “我常常教育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一颗感恩之心。”对于残疾孩子,王培杰觉得更重要的,是感恩教育。对于自己,能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

  2009年,在教育李祎德的同时,王培杰参加了“助教志愿者”活动,每周去百年实验学校一次,进课堂听课、评课,义务给那里的年轻教师传授做班主任的经验。

  百年实验学校位于朝阳区崔各庄附近,王培杰早晨6点出门,骑车10多分钟到公交站牌,转三趟公交车,花费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半天的助教结束后,她匆匆吃完学校的工作餐,就开始往村子里赶。

  “4点左右回到村子,老伴就来接我,直接送到李祎德家里。”王培杰回想道。

  两年半的助教时间里,王培杰穿梭于孩子和学校之间,她感到生活的充足。“这是我感恩社会的方式,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地教他人学会感恩。”

  对李祎德的感恩教育,王培杰从最基本的礼貌教起。最开始教他的生活用语,就是“谢谢”。渐渐地,不愿与人交流的李祎德,到后来有人来家中做客,他都是礼貌的说声“您好”、“请进”。得到夸奖或礼物,就会甜甜地回复“谢谢”。

  王培杰给李祎德写了首小诗《感恩的心》,他一字不差的读给爸爸妈妈听。他还用王培杰所教的知识,在一年的妇女节时,在纸上写着大大的“祝妈妈妇女节快乐”送给妈妈,让妈妈贴在墙上。

  “看着孩子的成长,我很感动。现在孩子的病情加重,学过的知识在慢慢淡忘,但我相信,感恩的心,会一直保留在他身上。”王培杰说,9年的送教上门虽然已经结束,但这个孩子已成为自己时常惦念和看望的“大孙子”。

  孩子越来越好,是最大的回报

  最近两年,王培杰的身体也曾出现过不适,但“为村子里的孩子服务,发挥余热”仍然是她坚持的生活方式。

  街坊的孩子王强(化)患有多动症,记忆力不好,成绩总是跟不上来。2013年送教结束的王培杰和居委会书记沟通,去孩子家里义务辅导课程。

  “这个孩子各方面都很正常,就是跟人说话时,常常说着说着就梗起脖子‘啊’的一声。同时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不愿意与人交流。”对于这样的孩子,王培杰告诉自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走进孩子的心里,真正给孩子带来改变。

  第一次跟孩子交流时,王培杰没有自称老师,只说自己是邻居家奶奶。她没有先提学习,只是拍拍孩子肩膀,夸孩子长得好看,问他最近的生活怎么样。她选择用陪伴的方式,在王强放学后,每天去他的家中进行辅导。

  “王强情绪总是很低,我常常努力带着他乐,和他一起玩石头、剪刀、布,带他跳扇子舞,学唱歌,让他开心起来,才能好好学习。”王培杰关注王强的成绩,不仅自己进行课后辅导,也时常和他的班主任交流,了解王强学习的变化。她还建议王强的班主任,对于王强,需要以表扬教育为主。

  如今,王强和自己的关系越发亲密,有什么事会找她交流。王培杰也时常带着他去参观村史博物馆,在村子里四处转转。

  “刚开始孩子家人还提过给我报酬,我一口回绝,‘给钱我就真的不来给孩子辅导了,这是我办事的原则’”。王培杰的态度很坚定,帮助别人,是不需要物质回报的,只要孩子能越来越好,便是最大的回报了。

  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

  征集令

  欢迎推荐“公民榜样”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关注@新京报,发私信推荐

  微信:关注“新京报”公众号(bjnews_xjb),回复“公民榜样”获取信息

  主办单位:新京报社

  协办单位:首开集团

  指导单位: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委社会工委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