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特别报道
下一篇

阅兵式上300名官兵放飞7万只气球;总结出“一拽二转三捏四拉”合理捆扎方法

官兵苦练充气球 1分钟“搞定”16只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8月26日,负责阅兵式上放飞气球任务的武警官兵正在训练。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9月3日上午11时37分,天安门广场上空,7万只缤纷的气球腾空而起,慢慢聚成一条腾飞的“巨龙”……这一景象是300名武警官兵近1个月苦练的成果。近日,新京报记者来到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九支队,对第九支队火炮中队的阅兵训练进行了探访。

  1 官兵捆扎气球手指磨破皮

  打气、捆扎、进笼、放飞……火炮中队的官兵们不断重复着这几个环节。自8月10日起,他们平均每天训练近7个小时。

  据了解,这7万只七彩气球由70只边长为2.8米的正方形笼子承载,每个笼子装1000只。4人负责1个笼子,他们需在1小时内完成1000只气球的充气、捆扎、装笼工作。这意味着平均1分钟内,官兵们就要将至少16只气球充气、捆扎完毕。

  刚开始训练时,由于不熟练与捆扎的方法不当,很多官兵的拇指边侧被磨破皮,“手指火辣辣的疼。”官兵赵磊说。多次训练摸索后,官兵们总结出了一套合理捆扎的方法:一拽、二转、三捏、四拉。

  为了升空后能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每只气球的大小需保持在直径30厘米左右。据队长童力为介绍,训练时笼子上都会挂着一个标准大小的气球供大家参照,最初气球很容易被吹破,经过无数次练习,才将大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吹破的数量大大减少。

  阅兵前,官兵们进行了两次彩排演练,时间分别是晚上7时至次日早上5时、晚上10时至次日中午11时。童力为解释,之所以选在夜间彩排演练,除了保密性这一因素外,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2 气球转场1.4公里用半小时

  阅兵式上,气球中充的是小于空气密度的氦气,但平时都是用比空气密度大的氮气进行充气捆扎训练,“训练场所临近机场,气球升空很容易对天空环境产生影响,所以一般训练时我们给气球充氮气,保证气球不会升空。”童力为说。

  北京市161中学是为阅兵特设的气球基地。阅兵当日,7万只气球就是在这里充气、捆扎、装笼,随后被运送至天安门广场的。运送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装载气球的白色立方体笼子,四角安装了滑轮。为了减少路途中不必要的爆球量,运行速度颇为缓慢。161中学至天安门广场1.4公里的路程,官兵们花费了近半个小时才达到。

  3 7万只气球形成“气球幕墙”

  放飞气球时,官兵们需在14名信号员舞动信号旗的指挥下,按照要求进行动作,每个笼子的4名官兵从四角两侧协力配合拉开笼子顶部的开窗。

  笼子除了顶部开窗外,还特设了透明的塑料顶棚,以减少气球与笼子的摩擦。据童力为介绍,在试验中得出结论,一下子打开笼子顶棚后,1000只气球会在5秒之内全部飞到空中,因此改变了放飞方式:全部拉开顶部开窗后,先打开三分之一的塑料顶棚,让部分气球缓缓放出,约一半出笼后,再将顶棚完全打开,以此保证一个笼子中的1000只气球在30秒之内徐徐升空。

  当日,70个笼子分两列排开,放置在天安门广场指定放飞点。当第一排笼子里的气球放出到后三分之一时,第二排的才开始放飞。按照这种次序放飞的气球,在空中呈现出气球幕墙的状态,而不是杂乱无章地挤到空中。11时37分,气球全部放出,一条“巨龙”飘向高空。

  新京报见习记者 王佳慧 通讯员 龚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