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在最近一些年逐渐进入了更多游客的视野,在人们的印象里,有接近台湾味道的“小而美”狭义精品民宿;也有江浙一带颇有“精品酒店”味道的“高级”民宿,一晚的价格动辄上千元,格调不低于五星级酒店;更有在村民的屋舍基础上翻修改造的简单民居型民宿,价格便宜,能满足基本的吃住需要。
很多人会把民宿、农家乐,以及北方特别是北京地区所说的“民俗户”分不清楚,其实很多业者和政府旅游管理者也很难说出个中区别。似乎最直观的感受是,农家乐是本土叫法,听起来比较土气;而“民宿”的说法,是舶来品,更时髦、洋气。在中国的每个地区,对于民宿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但有个现象不容忽视——民宿经济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兴未艾,也让一些逐渐凋敝的古老村落开始恢复生机,有的人甚至觉得乡村民宿业可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痛点。
经营民宿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守在故土上的中老年人,更有很多回乡创业的青年,不少颇有故事的80后、90后、城市的白领阶层开始乐意回乡经营民宿,他们想换一种活法的同时,也为民宿经营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头脑风暴。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专题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详见D02、D03、D06版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