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短书评/书情/文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短书评/书情/文事

寻找看不见的光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作者:安东尼·多尔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5年7月
《少女哪吒》
作者:绿妖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
作者:安东尼·滕
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一日一果》
作者:木村宗慎
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年8月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作者:胡成
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年9月
《神奇的数字世界》
作者:寄藤文平
版本:时代华文书局
2015年7月
《迷人的材料》
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年9月
《把青春唱完》
作者:高原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5年9月

  “他们的脸只有一壁之隔。”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相遇是在《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第443页,这时距离结尾只有50页了。法国盲女玛丽洛尔和德国少年维尔纳只相处了一天,不到4000字。全书38万字,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黑暗航道上漂泊,甚至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就是这么一个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获得了2015年的普利策奖,颁奖词称之为:“通过简短雅致的篇章,探索人类本性与技术之间相互对立的力量。”

  这是一个写法上颇为考究的小说,首先,刻意限制视觉描写,女主人公玛丽洛尔双目失明,从头到尾,读者只能通过嗅觉、听觉、触觉和她的思维来感知大轰炸下的世界,获得不同于电影画面感的阅读体验。其次,片段式双线并进,近40万字全部由短章构成,几乎一页就是一章,叙述视角在法国盲女和德国少年之间来回切换。

  在《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一个很重要的道具是收音机,第三帝国用收音机散布谎言、制造恐惧,盟军用收音机进行抵抗宣传、自由宣传,宏大的历史政治叙事和精巧的艺术叙事由此进入平民少年的生活。法西斯的广播把百万只耳朵拴在一张嘴上,要青年人闭上眼睛,只听从一个声音、一个命令,广播里厉声问:“德国人民的勇气、信心和乐观不是在日益高涨吗?新信仰的光辉不是正从时刻准备的牺牲中冉冉升起吗?”德国青年人不断重复:“生则忠诚,战则勇猛,死而无畏。” 法国盲女的爷爷在广播里说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睁开你的双眼,在他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法国盲女的祖父和叔祖父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制作的简陋的广播发射机传播古典音乐、科学常识。后来盲女被困,她在恐惧和黑暗中偷偷用祖父的发射机朗诵《海底两万里》,一遍又一遍讲述船长在黑暗的深海历险:“有谁能够预测我们脱身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呢?在鹦鹉螺号重新浮出海水之前,我们难道不会因窒息而被闷死吗?难道我们命中注定要和冰墓里的一切同归于尽吗?”

  在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人在黑暗中是可以有选择的。书中的盲女继承父亲的事业,后来也成为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她很小就知道物种都将灭绝,人类也不例外,那么活着的意义何在?你可以向平凡投降,甘于与黑暗同流合污,也可以尽己所能追寻光明。《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让主人公选择后者:《海底两万里》的船长带领全体船员奋战到最后一刻,这个故事激励盲女在抵抗运动中尽自己的力量,德国少年则张开耳朵,在黑暗中捕捉自由的声音。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借一个从未出场的人物——盲女祖父的广播解释了书名是什么意思:“我们把所有看得见的光叫做什么?我们称它们为色彩。但是在电磁波谱上,光往这边跑是零,往另一边跑是无穷大。所以,事实上,孩子们,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光都是看不见的。” 法西斯将青年人的大脑禁锢在黑暗之中,然而心里的世界可以充满光明、涌动色彩和变化。“看不见丝毫光亮的大脑如何为我们呈现出充满了光的世界呢?”这是盲女的祖父通过电波向黑暗中不知名的收听者提问,也是作家向今天的读者提问。

  玛丽洛尔是个盲眼姑娘,却比任何人看到的都多,这得益于她的父亲给她的教育,得益于文学、艺术的熏陶。同样被禁锢的德国少年因为收听了自由广播,让他在法西斯的争夺中,站到了人性善良天使这边。

  “看不见的光”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广播是一种“看不见的光”,是小说中一个看不见的主角。盲女和德国少年相逢只有短短一日,但是,他们的命运被电波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彼此的命运。在小说的末尾,作者简练含蓄地指出,我们周围一直充斥着视而不见的光,短信、电话、广告等。空气中充满着交流,而这些交流都是由看不见的光来运行的。

  今天的芸芸众生也仿佛是在茫茫人海中漂泊,在某一瞬间,彼此的光亮交汇,然后擦肩而过。很多真实的人物也像《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那样在黑暗中追寻看不见的光,让我们相信,历史不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人类的道路如同在狭窄的黑暗中摸索,前方仿佛若有光,初极狭,顽强复行走,必将豁然开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书评人 李峥嵘

  《少女哪吒》里的“幸福题材”

  《少女哪吒》是女作家绿妖最近出版的小说集名称,吸引我去读这部小说的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原因——我想看看一个三十多岁的作者(我的同龄人)如何处理少年题材,准确地说,是她如何从自己的早年经历中汲取养分,来滋养写作和成长。

  《少女哪吒》由六个短篇故事组成,大部分都围绕着“宝城”这一虚构的中国北方内陆县城而展开。统一的地理环境,统一的叙述人称(“我”),几乎一致的叙述基调,加上相似的人物精神气质,使得小说的总体气味浓郁而鲜明,像一坛坛刚刚打开的酒。绿妖的主人公们,毫无例外都是或曾经是受困于贫瘠闭塞环境的青春期敏感少年,梦想着“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或“另一个更好的世界”,有意无意地与庸常生活撞个你死我活。《少女哪吒》里宁愿艰难求生,也要逃离母亲令人窒息的爱的王晓冰,犹如传说中那位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也要自己重生一回的哪吒;《寻人启事》里的口吃少年赵海鹏,为脱离“被邪恶外星人控制的”宝城,寻找别的世界,竟同候鸟一道一去不回;《硬蛹》中的黄玲玲迷恋轻功,喜欢数学和哲学,却终因思想走得过远,而生活境遇过于闭塞无奈,最后选择了轻生。

  青春期,常常是文学偏爱的主题。阿城谈论侯孝贤的电影《童年往事》时言及描写少年人之难,说,人长大之后,“能再素面少年时的莫名其妙,非有特殊的品性”。少年时的莫名其妙,说得好。而绿妖似乎也具备这特殊的品性。她写少年的无动于衷:

  “一次,游完上岸,发现一壶的蚕蛹在高温中窒息而亡。我们毫不可惜,倒进河中,回树林重新捕捉,仿佛生命是无穷无尽地可供挥霍。”

  写少年的别扭:

  “我和陈海笙还组建了‘神州社’。最早,成员只有我们俩,后来她吸收了很多人,几乎所有女生都去了,我就不再去。我站在窗前,看楼下热火朝天的练功场,觉得被背叛,觉得寂寞无边无际。”

  绿妖笔下少年的心性,还要加上“烈”,或者“硬”,他们对自己对世界都态度决绝,却未必自知。《硬蛹》中的黄玲玲,面对男生有爱脸红的毛病,每当感觉自己脸红的时候,就用藏在袖子里的一枚别针狠狠地刺自己的胳膊。这种不觉其痛的痛最让人深感其痛。小说中还有一个情节,大概很多七零后女生都有共鸣:黄玲玲斥责“我”不自爱,将例假经血洒在厕所里也不掩盖,而等“我”进到厕所以后,发现她“绝望地蹲在中间,哭得一塌糊涂”,因为她“来例假了”。

  少年们的隐秘心事,经由“我”的讲述,被一点点地打捞出来。在“宝城”,除了专制的学校,有问题的家长,一成不变的生活,少年们还有河堤、果园、春天的梨花和苹果树。绿妖说,后者是记忆着力打捞的结果。这些标志性的事物散落在小说的各个角落,串联起人物和故事。“宝城”因而更有文学生机。在小说“后记”中,绿妖坦言,三十岁以后,忽然面临写不出来的焦虑,那时,所写的都是“宝城”,似乎年少时的记忆闸门自动打开了。于是,她有意识地深入那个记忆中的故乡,逐渐辨认出这些气味相似的倔强面孔,遂有了这些“真假参半”的故事。这个过程,既自觉,又不自觉。不过,如今绿妖有了相当的自觉。后记中,她提到了作家唐诺所言的“幸福题材”,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幸福题材,那是可以不管不顾、抛开一切去书写的,是每个人特有的,那便是每个人不同的源头,这样的写作机会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绿妖深知“宝城”的青春记忆对她意味着什么,不全情投入,刻刀般书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书评人 蓼汀

  【文事】

  张楚、崔曼莉

  进人大写作班读硕士

  新京报讯 (特约记者罗皓菱)昨日,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创造性写作专业硕士班开学,首次实现自主招生,张楚、崔曼莉、郑小驴等青年作家成为首批学员,孙郁、阎连科、刘震云、梁鸿、张悦然等担任常规授课老师。

  据阎连科介绍,人大的写作班至少在几个层面上与众不同。首先,人大写作班首次实现了自主招生,英语和政治不参加全国统考,报考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经验。根据《招生简章》,报考条件需要符合“出版过两部以上重要文学作品”或“获得过全国文学奖或写岀了具有创造性价值作品”等,如果专业创作达不到上述条件之一又确有写作潜质者,需要有两个以上知名作家或批评家推荐。

  “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创办写作班,就我们了解的情况,也招了不少好学生,但也有让他们特别头疼的问题,就是真正想要的学生,因为各种限制无法招入。我们在这一点上比较幸运。”阎连科称。

  据悉,人大文学院已与美国杜克大学、波士顿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等达成合作,将邀请这些学校的教授给学生讲课,今年下半年至少将有著名作家哈金和托宾等作家来人大讲学。同时,每届学生都要到美国或者欧洲访学至少半个月。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将在山西拉开帷幕

  新京报讯 (记者柏琳)9月10日,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距离9月25日书博会开幕还有半个月,山西省作为东道主,已开展了全民阅读报刊行、校园阅读文化漂流、“书香家庭”故事会等100余项2000余场活动。书博会举办期间,太原主会场将集中展示全国10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的图书,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将近200场,茅盾文学奖得主王蒙、周大新、首获“雨果”奖的山西籍科幻文学作家刘慈欣、敬一丹等名家将参与到相关对话中。此外,“中华印刷之光”展览(由中国印刷博物馆承办)、“全民阅读红沙发”等主题活动,也将成为此次书博会的亮点。

  【书情】

  安东尼·滕曾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讲师,他认为20世纪是一个对许多历史名都进行大规模破坏的世纪,从罗马、开罗、莫斯科到北京和新加坡……安东尼对22座世界都市进行分析,他认为罗马的经验教训最值得总结。“城市不仅仅是我们发明出来收纳身体的物质容器,它们也是其居住者的活生生的社会文化。”

  2015年世界美食图书大奖最高奖授予了这本书,作者木村宗慎是日本的人气茶道师,他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茶道点心一一拍下,聚合成这样一本很美的图书。不论是食物还是器具,都将日本和果子展现出一种文化的韵味,食物背后的历史尤其是那些百年老铺的道业,实在让我们在翻阅时不仅仅只是食指大动,还有更深层的感动。

  114幅照片里是114个瞬间,但其中的故事却不仅仅是114个。作者搭乘火车,坐上了9928公里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列车,窗外有风景,也有故事和擦肩而过的人。就像他自己在书中说的,“我还会在冲洗出的胶片上看见亚历克斯,抽烟打牌晒太阳的亚历克斯。然而定格在我印象中的,只会是因为寒冷而不住颤抖的亚历克斯。”

  《大便书》的作者如果研究数字还会那么有趣吗?答案是,还会的!在寄藤文平的笔下,平日里各种枯燥的数字都有了生命。比如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类相当于一个手掌的话,鸟类占一个手指,两栖类占三个手指,哺乳类占两个手指,剩下的相当于一个手掌。这些我们见惯的数字背后,到底还有哪些萌点?还是你自己来发掘吧。

  这本书是2014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的获奖图书,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材料,身上的衣服、手边的茶杯、整日拿在手中的触屏手机……但是你有没有偶尔想过,这些材料为什么具有它们所拥有的特质?比如透明、弹性或是可弯曲?世界顶级材料学大师米奥多尼克决定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把答案带给大众,我们在他的文字里,既满足了好奇,也发现了材料之美。 

  高原,既是摄影师,同时也是摇滚圈生活的见证者,这样的双重身份,让她以一种独特视角记录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摇滚圈。那是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不可被复制的十年,崔健、窦唯、何勇、张楚;青春、自由、才华、独立……我们可以找到太多的关键词,那么高原想说的是什么呢?

  撰文整理/新京报记者姜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