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上一篇

用阅读打破缄默

2015年09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愈演愈烈的叙利亚难民潮,让全世界人的目光,再次转向中东,转向那个面纱之下的伊斯兰世界。2014年逐渐兴起并迅速扩张的伊斯兰宗教极端恐怖组织ISIS正在中东上演的疯狂暴虐,不仅撕裂了叙利亚难民的心,更是在撕扯着全人类的良善。

  伊斯兰的面孔被扭曲,穆斯林的形象被误读。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面目究竟是狰狞?还是饱受撕裂的苦楚?一个名叫阿扎尔·纳菲西的伊朗女作家,13岁去西方留学,1979年回伊朗的大学里讲授西方文学,1981年因拒戴强制性面纱而被迫辞职,1995年在家里开设秘密的西方文学课,1997年离开伊朗去美国。她的半生,始终在古老伊斯兰国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穿梭,她写下《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和《我所缄默的事》两本书,试图为我们解答伊斯兰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与伤痛。如今这两本全球畅销书的全新中文版终于揭下了面纱。关于家族与国家,政治与文学,反抗与革命,谎言与爱,从伟大的文学经典到私密的家庭往事,纳菲西女士选择讲述真相,古老伊朗在现代化路上所经历的动荡与荣耀,这两本书用最为感性的方式一一表达。

  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穆斯林女性上街需要裹上头巾,佩戴面纱,而西方文化在这里也不能够再传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七个“勇敢与脆弱交织”的穆斯林女性,来到纳菲西家里上一堂“有魔法”的西方文学课,一起读《洛丽塔》,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和简·奥斯丁,她们在这里想象自由的色彩,找到被掠夺的自我。

  而纳菲西本人,在引导穆斯林年轻女性寻找自由意识的路上,没有停止过寻找她个人的自我意识。拒绝面纱,以文学为武器,这的确是两种抵抗的方式,但当她去美国生活后,双亲的离世和他们留下的“虚构”家族史,以及西方人对伊朗的寡闻,让她感到伊朗的面孔越来越模糊。她不能再沉默,她坦白《我所缄默的事》,从微小入口进入爱恨交织的家族故事,放大一部视角独特的百年伊朗动荡历史。

  “在德黑兰陷入爱河。在德黑兰参加派对。在德黑兰观看马克思兄弟的电影。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这是纳菲西列出的取名为《我所缄默的事》的清单。阅读打破缄默,写作讲述私密生活中的那些背叛。透过阿扎尔·纳菲西的写作,我们得以凝望伊朗,凝望这个古老与现代交织的伊斯兰世界。

  撰文/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