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文学

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海流与失落的传承

2015年09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作者:(加拿大)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6月
麦克劳德的写作都围绕着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布雷顿角。

  “我们是自己心中绝望的后裔。斯凯、朗姆、巴拉、迪里这些岛是我们的过去。”没人知道,《去乱岑角的路》主角的祖父是如何在一个连钢笔都没有的年代里,于橡木横梁的高处写下这些符咒般的字句的。他们的祖先,十九世纪初即离开了苏格兰,远赴美洲,把这些孤独的岛屿留给了大西洋的风浪和飞沫。两百年后,一位老人在葬身茫茫冰原之前把这些句子留在了面朝大海的小屋上,仿佛是要留给凛冽的海风,留给千里之外默默凝视着他们的岛。而身为小说家的麦克劳德,则把这句宿命般的遗言,放进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留给了他的读者。

  在当今加拿大英语文坛,安大略省的文学经常被认为是核心文学,而安大略众作家(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艾丽丝·门罗)则被视为加拿大作家的核心代表。然而在该国大西洋沿岸,却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学,其中就包括以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和林登·麦金泰尔为代表的布雷顿角文学。长年受海潮侵袭、以其巨兽般的礁石拱卫着爱德华王子岛的布雷顿角,它对于麦克劳德而言,就好比北海之滨之于特奥多尔·施笃姆,阿巴拉契亚之于罗恩·拉什,怀俄明之于安妮·普鲁,是一个必须用一生、用几代人的笔来书写的渊酷之地。

  麦克劳德,这位低产、低调、拒绝叙事炫技的作家,其全部小说都围绕着新斯科舍省(亦即“新苏格兰”)布雷顿角的历史、自然、风土人情来展开,仿佛除了这个原始、犷烈的海角和远在另一片大陆的苏格兰故乡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以及那里的人和喧嚣,都只是来自一片看不见的大陆,在海与风暴的背后静静躺卧。尽管如此低调,如此坚守祖辈的叙事传统,他的声誉却传遍了全球。

  布雷顿角绵延百年的忧伤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是麦克劳德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其1968-1976年间发表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处女作《船》。这七篇仿佛用海盐和矿砂磨成的小说,奠定了作者毕生创作的基本主题与风格。就情节而言,集子里的故事都遵循极简主义原则,其情节都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然而正如欧茨所言,麦克劳德的每个短篇都可以拓展成一部长篇,简单的故事情节之间总是举重若轻地嵌入了一个家族缭绕几代的失落与忧伤,如同用细线精密编织的结,只要拆开就可以联结一个国家海岸线的南北两端,然而却会失去其内在的无限张力。麦克劳德的小说气质与苏格兰、爱尔兰等国家/地区的文学有微妙的共通之处,处在情节中心的往往是离开故乡、旧地重游、家族聚会,这些场合本身即提供了个人多重记忆交叠和家族多人记忆交汇的维度,所以非常适合用来传达布雷顿角居民绵延百年的忧伤与难名的失落。

  然而这七个短篇又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受限的叙述视角,因而传达的又是非常个人、私密的情感经历,摒弃了现代小说家常用的宏大叙事,而是把几代人的共同情感波澜融汇于主人公瞬间的感知,比如《秋》一篇的结尾,主人公迎着刀割般的海风,望着从海上奔袭而来的一片飞旋的洁白,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在那儿父亲和母亲肩靠肩“被风吹在了一起”,母亲松开发髻,任长发被夹杂着雪花的海风扬起,任脸上结起冰霜,此情此景令人震动落泪——这既是主角生命中一个凝固的瞬间,也是他们家族几代人继承失落的一个永恒之姿。

  大海与矿场:麦克劳德的粗粝与凛冽

  在麦克劳德的小说世界里,两个地点至关重要:大海与矿场。作者的祖先(也是书中众多人物的祖先)于1800年前后远涉重洋来到新斯科舍定居,变幻莫测的大海和幽不见底的矿场已成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仿佛在移民至此上百年间的生活中,海已经变成他们体内无声流动的体液,矿脉则成了他们身上无法消去的刺青。小说中的人物听着潮水撞碎在海岸上的响声入眠,破晓前即在盐味中苏醒,乘着以亲人姓名命名的船出海,在鬼魅般的白色水汽中捕鱼(《船》);又或者是进入仿如大地伤口般的矿场,在黑暗的巷道里匍匐开凿,并时刻准备着让自己的身体在意外爆炸后被拆解,“如圣诞树饰物一般”挂在扭曲的、永远缄默的煤矿管道上(《黑暗茫茫》)。麦克劳德的小说世界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粗粝、严酷与寒冽,这不禁令人联想起海明威的创作,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他的故事不是基于在异国的种种历险,而全部是故乡布雷顿角人民生活的原貌。没有任何猎奇与英雄主义式的冒险,麦克劳德所做的只是展示。

  首先说说海:作者笔下的大海不是一个异质的险恶存在,而是每位布雷顿角居民自身的脉管,你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时候它会破裂、停滞、被割开。在他的笔下,海拥有了人的血肉,人则时刻准备着让其身体回归大海,两者互为隐喻,互相吞蚀,直至彼此再也无法区分:“港口自身不大,海岸的弧线也柔和,像个小小的、平静的子宫,培养着在外部发生、现在进入其中的生命。”(《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海鱼咬掉了父亲的睾丸,海鸥啄走了他的眼珠,只有他白绿相间的胡须不问生死、继续生长,如坟上野草。父亲就躺在那里,腕上还挂着铜链,头发里长起海藻,他的身体其实没有剩下多少。”(《船》)海既是孕育布雷顿角居民的子宫,也是他们的最后墓穴。海与人不是两个彼此对抗的极,而是通过祭祀式的原始宿命结合一体。

  此外,作为欧美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海也是沉思与回忆之地。麦克劳德小说中几乎每一次重逢或故地重游背后都静静地躺着一片海。《去乱岑角的路》的故事结尾,祖母死在去乱岑角的路上,随着她的死,一个更古老、更黑暗的回忆席卷了主人公:这条荒僻黑暗之路的尽头再也没有人了,这是在苏格兰人移民至此的几百年间第一次。幽暗的、看不见的海潮在主人公下方暗涌,个人的回忆,家庭的回忆,民族的回忆,在海浪拍岸声中弥合为一。正如大洋彼岸的约翰·班维尔所描写的那样,在海的黑暗怀抱里,回忆如同第二颗心脏在主角体内跳动。

  作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地点,矿场往往作为城市生活的对立面出现。麦克劳德故事中的某些苏格兰移民后代,试图逃离采矿、农耕、捕鱼这些家乡居民艰辛的传统劳作,逃离布雷顿角厚重的盖尔族文化传统。面对自由飞翔和坚守本根,究竟何去何从?麦克劳德对于这两种生活所持的态度与其说是辩证的,不如说是矛盾的。《黑暗茫茫》中有几匹老马,它们由于在矿井下劳作过久,已经不再认识光亮为何物,一旦再次上到地面,它们就会瞎掉。不仅对于这些马,对于世世代代从事矿业工作的居民来说,黑暗也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然而离开黑暗进入光明的地上世界却意味着将被更深沉、更绝对的黑暗所困。

  世代相承的挖矿业,在老一辈居民心中仿佛一项祝圣仪式:“一旦开始,你就停不下来了,地下的水你喝上一口,就会一直再想回去喝。那种水会渗进你的血液里。我们的血管里都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巷道坍塌,一个又一个非法煤矿的关闭,许多矿工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们的心却被葬在了地下。《黑暗茫茫》主人公的父亲离开矿井后,觉得人生也即将画上句点,他年轻时曾走遍大江南北,可全是在地底下。“他离开这里之前,回来这里之后,也是一样。我们死了之后,恐怕有的是时间待在那里,人还活着,何必一门心思往下钻。”正是带着这种信念,年轻的詹姆斯决定逃离这个宿命前往大城市,然后不久后就意识到“离开与位移无关”,他无法走出家族的记忆,走出布雷顿角的历史。麦克劳德极其珍视布雷顿角的土地、矿脉和大海,他曾表示“这是托付给我们的一片土地,每个居住其上的人只是它的继承与管理者”。然而所继承的又何止是土地:他们继承了苏格兰祖先的海,继承了他们的黑暗,继承了永恒的失落。对不再存在之物的纪念与神圣化的冲动,贯穿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所有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麦克劳德的小说可能是当代英语文坛最具仪式或祭念性质的短篇小说的原因。

  男性叙事视角如洋流,如飓风

  与小说的地方背景及主题相呼应,麦克劳德使用的语言是原始的,犷野的,时而深沉如洋流,时而暴烈如飓风。他总是选择男性的叙事视角,仿佛只有通过直接卷入海洋或矿井的躯体才能传达出布雷顿角原初的生命强力;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和哈特·克兰类似,他的语言极具躯体性,阅读他的小说仿佛直接触摸一位男性布满伤痕的身体:“发黑的、丝絮般的海草,仿佛是大海从自己身底撕扯下来的,就好像这是一个自戕的季节——拔下隐藏的、私密的、不被察觉的毛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语言是粗糙的。麦克劳德本人一方面继承了盖尔语的口述文学传统,特别是盖尔语民族歌曲的吟唱节奏,使得其作品有一种掩盖不住的麦克利蒙挽歌式韵律,另一方面在遣词造句方面也表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精湛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有看似雄浑天成的隐喻和表达,实则为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晶。“我总是在写作一篇小说的中途默默等待着小说最后一句话的出现。然后,我把它写在文末,它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在文字的暗海中曳航。”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克劳德的语言使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在继承与创造之间往返的过程。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的“馈赠”不仅是家族与地域的往昔,更是布雷顿角的语言传统。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它的血性,它来自海洋的盐味,已经被越来越多移居多伦多、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的新斯科舍后代所遗忘,在强大的北美主流文化前日渐式微。而麦克劳德作为布雷顿角文学的最后传人之一,他要做的就是在文字中记录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记下那些说出的话,那些没有说出的话,那些在海风中消散的话,犹如记录海浪永恒的运动:“时光推移,谈话如潮起潮落。” 

  □杨植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