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美国白宫9月1日宣布,打算更新和增加破冰船,从而缩小与俄罗斯破冰船队之间的差距,维护美国在北极的利益。与此同时,白宫还允许美国企业对北极周边海域进行开发。
然而,在北极问题上,并不是美国在唱独角戏。8月4日,俄罗斯再次向联合国提交扩大北极大陆架边界的申请。除了俄罗斯,丹麦、加拿大等国也曾要求扩大北极“领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北极冰川逐渐消融,美国、俄罗斯、挪威和丹麦等国围绕北极资源的争夺战正在快速升温。
【政治暗战】
俄罗斯圈地 奥巴马抢镜
8月31日到9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阿拉斯加州展开3天的访问,成为首位到访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在任美国总统。访问中,奥巴马特意去办了件大事——录制NBC电视台的热门真人秀节目《荒野求生》。
在节目中,奥巴马会跟随主持人、号称“食物链顶端的男人”、人称“贝爷”的野外生存专家贝尔·格里尔斯在阿拉斯加州荒野跋山涉水,进行荒野求生。在节目中,“贝爷”用来款待奥巴马的是一条被熊吃剩下的鲑鱼,他切下两片鱼肉,在一块铁皮上烤了一下,之后“贝爷”拿起一片鲑鱼递给奥巴马。奥巴马咬了一小口说,这鱼味道不错,然后把鱼全吞下了。随后又说:“我觉得鲑鱼很不错,如果有饼干配着一起吃更好。但似乎没有必要告诉我这是熊吃剩的。”
除了录制真人秀节目,奥巴马还在阿拉斯加参观了正在融化的北极冰川,并出席了美国主办的北极问题国际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0个国家和欧盟,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等8个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和中国、日本、印度等12个非北极国家。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政府在这次会议上大打“气候变化牌”,并力图提升美国在北极地区事务和资源开发上的参与度,这些举措具有明显的战略考量,目的是在与俄罗斯等国的“北极争夺战”中迎头赶上,掌握地区主导权。
在北极争夺战中,俄罗斯依靠“近水楼台”的优势一直走在前列。今年4月底,普京以不同寻常的开放式方式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会上普京指出,北极一直并仍然处于俄罗斯特殊利益层面。普京强调:“这里几乎集中了国家安全的所有方面——军事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和资源等等。”
8月,俄罗斯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递交申请,要求得到更多北冰洋领土的主权,其中包括北极点海底的两大海岭门捷列夫和罗蒙诺索夫海岭。俄罗斯方面认为,北极点处于俄属大陆架的延伸地区。若上述领土要求得到CLCS承认,俄罗斯将拥有在这些海域优先开采资源的权利,据估算那里的能源储量达到50亿吨。
【探索开发】
严寒极地展开油气竞赛
开发北极离不开科学探索,在这方面,俄罗斯与美国也展开竞争。
中国海洋大学在今年6月发布的《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中指出,几乎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止发展甚至倒退阶段。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开发北极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时任国家杜马副主席齐林加罗夫率领北极科考队搭乘深海机器人抵达北极点的北冰洋海底。俄罗斯科学家在那里插上一面能保存100年的钛合金俄罗斯国旗,并留下了一个密封舱,里面存有考察队给后人的信。人们习惯把这一事件称为俄罗斯“插旗事件”。俄罗斯此举引起美国、加拿大等其他北极国家不满。
俄罗斯借科考之机的强硬表态令美国意识到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北极地区的利益。2007年之后,美国加强了对北极科考的频率。2010年,研究北极冰帽的美国科学家还引进了“核动力海军潜艇”作为科考的新武器,利用潜艇收集北极地区的地表温度、北极熊、海象等北极生物种群和栖息地的变化。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被称作“地球最后的宝库”。随着北极冰层的融化,开发北极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
2014年4月17日,“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号从普里拉兹洛姆内油田运送首批7万吨北极石油前往欧洲。普京将其称为里程碑事件,是俄罗斯大规模开采北极石油的一个开端。
2013年5月,奥巴马政府颁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在这份最新的“北极战略”中,首次提到了能源安全问题。今年8月,奥巴马允许对北极周边海域进行油气开发,壳牌集团已获准在楚科奇海钻油,该区域石油储量高达150亿桶。阿拉斯加当地政界人士和众多企业希望奥巴马允许该州开发更多油气资源,平衡巨额财政赤字,改善当地生活水平。
【军事安全】
美拟与俄在北极“赛船”
北极圈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军事强国有着最短距离。俄从北冰洋发射的洲际导弹只需10分钟就可对美国腹地进行有效核打击,美国的反导系统根本来不及拦截。因此,普京曾毫不讳言地强调:“北极是俄罗斯的战略储备,是俄罗斯国家发展和未来保持大国地位的战略储备。”
中国海洋大学基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执行主任郭培清指出,长久以来,由于北极常年处于冰封状态,能够天然地起到防范俄罗斯水面舰只威胁的作用。历史上,北极长期为美国提供了围堵俄罗斯(苏联)的“第四堵墙”。然而随着北极海冰的大面积融化,“第四堵墙”开始出现坍塌,俄罗斯可能因此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
2013年9月,俄罗斯北方舰队包括“彼得大帝”号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及两艘大型登陆舰在内的一支舰队驶入北极航道。除了常规性海军巡逻之外,俄罗斯还在东西伯利亚北部海岸的科捷利内岛修复了一个苏联时期的空军基地,它将作为俄罗斯恢复在东北航线存在的桥头堡。
美国意识到了这些新情况,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布局一直动作不断。9月1日,美国白宫表示,俄罗斯在北极“有40艘破冰船”,而且计划再投入11艘。相比之下,美国在北极的破冰船已经由7艘减少至3艘,而且陈旧,其中仅一艘是大型破冰船。白宫打算2020年前购买一艘大型破冰船,同时考虑采购更多破冰船,因为美国在北极地区需要发展和保持“全年都能到达更大范围的能力”,大型破冰船将“确保美国能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和管理我们的自然资源”。
9月9日,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企业将开发一款重量级无人机以监控北极大陆架。这款新型无人机重达1.5吨、单次航程达4000公里,足以从俄罗斯海岸到北极往返两次。
研发新的无人机只是俄罗斯诸多先进项目中的一个。俄还在为北极制造一套复杂的控制系统,包括无人机、卫星和水下传感器,预计将于2025年发布。开发该系统的企业发言人表示,2020-2025年,俄罗斯的北极监测系统将会建成。
【北极管理】
无强制规范“八国自治”
国际社会普遍将加拿大、美国、丹麦、俄罗斯、挪威、冰岛、芬兰、瑞典称为“北极八国”。其中,加拿大、美国、丹麦、俄罗斯、挪威是北冰洋沿岸国家,冰岛、芬兰、瑞典是北极圈国家,他们共同构成“北极国家”。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主任刘惠荣指出,在现行国际法上,北极地区应当包括上述八国的陆地领土、其陆地领土所有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及未被上述区域所覆盖的公海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已存在,或正在形成,或尚未被发现的无主岛屿。
刘惠荣分析,鉴于北极地区国家绝大多数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除外),因此可以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提供的海域制度框架来确定北极的法律性质,北冰洋沿岸国家可以根据公约主张其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除上述区域之外的北冰洋的其余海洋部分则应属于公海,其海底属于“国际海底区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的原则,在公海实行公海自由原则,而国际海底区域则根据“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权利属性,应当由国际海底管理局负责管理和开发,他们都不能成为国家占有的对象。
军事问题专家张军社进一步分析说,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最大的不同是,南极已经形成了以《南极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南极条约体系,这些条约共同个确定了冻结南极主权主张、和平利用南极的原则。但是在北极地区,除了一部宽泛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至今没有专门的条约明确其国际法地位以及北极八国的海域划界及外大陆架范围。
张军社说,“这种情况造成了北极地区的主权归属呈现混乱、无序状态。各国尤其是北极八国在北极地区的争端和矛盾没有可遵循的专门条约。在此意义上,俄罗斯等国提交的大陆架申请可能会被延期,美俄在北极的争夺战也将持续。”
【这些国家怎样参与北极事务?】
【加拿大】 摆脱对美依赖积极圈地
进入21世纪后,加拿大对北极问题的重视开始向多方面扩展,包括主权、环境以及各种社会问题。
2000年,加拿大政府发布了加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北方地区战略《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北方维度》。此后,在2009年与2010年,加拿大政府又分别公布了两份北极战略,加强了与北极邻国合作的目标,并指出要扩展加拿大大陆架范围,与邻国一起推进北极生态治理。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执行主任郭培清撰文称,在“北极争夺战”初期,加拿大北极政策对美国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进入21世纪之后,加拿大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北极地区的权力受到挑战,开始感受到紧迫感。通过开展军事演习、建造深水港、加强巡逻一系列举动,扩大其在北极地区的影响。
【挪威】 区域治理成效最显著
挪威北极领土部分面积约11万多平方公里,约占挪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47万人,是北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评价:“挪威是北极国家中最先出台北极战略和政策文件的,也是更新其北极战略和政策文件最频繁的,同时也是在北极区域和次区域治理、开发和合作中取得成效最显著的国家。”
挪威在2003年推出了其第一份北极战略文件《北向战略!北方地区的挑战和机遇》。2009年,挪威政府又公布了更新版的北极战略文件。
在这些开展北极地区治理的文件中,挪威政府建立北极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建立新的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开展海床测绘等。其次,挪威注重培育海洋工业,开发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活动。
【冰岛】 关注北极脆弱生态
冰岛对北极的关注始自2005年冰岛外交部发布的关于“航运业与北极的未来”的研究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冰岛外交部从北极航运历史、气候条件、经济收益、港口基建、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北冰洋航线的现状与未来商业运行的可行性。
冰岛重点关注北极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保护。上述报告明确建议,冰岛环境部应该牵头开展环境立法工作,加强应对以原油泄漏为代表的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建设应对以港口污水为例的持续性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
开展与北欧邻国的合作是冰岛外交政策的重心。冰岛积极响应并推动北极理事会达成并签署在特定领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中国】 争取北极航道使用权
中国虽不属于北极国家,但北极地区的变化与中国的关联仍然十分密切。
2006年,中国提出申请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资格,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其间,中国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组织了三次北极科学考察。
张军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国虽然不是北极国家,但中国地处“近北极”位置,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中国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对北极事务参与的意愿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
“未来,我们要在北极地区争取的权益还是集中在航道使用权和科学考察上。”张军社指出,北极地区的新航道将大大缩短我国到美国、欧洲等的航程,我们要保证自身在北极航道中的使用权。其次,在公海或者中间地带,我们可以加强科研力度,到更核心的地方进行北极科考。
B02-B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