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导师与学生断交,不太符合师生伦理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一家之言

  21日,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发在朋友圈里一封师徒绝交信——硕士生郝相赫在朋友圈内“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加上此前“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因此,孙家洲决定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孙教授写这封公开信,颇似当年唐僧“休”孙悟空。按理说,一个硕士新生的攻击,当不至于会对阎、韩的声誉造成多少影响。孙教授为何如此大动肝火?原因不难解释:试想,弟子整日挑衅同行老友,导师面子上怎么挂得住?因此,孙家洲解除师生关系的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但理解并不等于赞同这种方式。公开宣布决裂,恐怕稍微极端了一些,并不符合宽容的师生伦理。

  现代师生关系本质上是契约关系,从程序上说,导师认定学生不合格而解除合约,并非大不了的事。导师学生互选制,提供了如此作为的规则空间。但是,教师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一般而言都要超出学生。这意味着师生之间的争执是不对等的,学生可以口无遮拦,无关大局,但教师的一句责骂,则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前程。果然,在郝相赫随后的回应中,称“拜公开信所赐,我的名誉受到很大伤害,原先在北京考博的计划也完全泡汤。”

  孙教授的公开信,从程序和逻辑上并无问题,却不大合师生间的伦理。作为导师,孙家洲应当一方面劝阻学生,另一方面保护郝免于围攻,为其解围。从孙家洲的公开信看,他也确实曾多次劝导弟子,但始终没有回应。这的确可气,但在最终的处理上,孙教授是否该有更平和更有风度的选择?

  此事也让我想起一个知名公案:钱钟书在清华本科毕业后,清华曾想让其留下来读研究员,钱却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比起郝,钱钟书得罪的人更多。如果钱钟书因此就被发公开信责骂,他的学术生涯可能就要改写了。因此,在这一场口水战里,导师和学生都应各自反思。

  □胡涵(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