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院前急救服务条例”二审,为急危重患者建院前院内衔接绿色通道,可调度社区医生应急处置患者
新京报讯 在120、999等急救平台目前的联动平台基础上,北京市的院前、院内急救服务状况等信息还拟由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监控,以解决两个急救中心在规划、组织、统筹、指挥等方面不够协调一致的情况。
昨日的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修改稿)》提交常委会审议。
此次修改中,明确了市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监管120、999等院前急救服务机构,并建立急救指挥信息系统监管动态信息;还提出与110、119、122等公共平台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并建议建立院前院内衔接救治急危重患者的绿色通道。
7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对《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进行了审议,其中提出由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整合现行分别设立的指挥调度机构,组织设置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负责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运营、管理。昨日,《条例》草案修改后再次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目前有一个联动平台”,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张秀芳介绍,尚缺全市统一的信息监控,“现在只能在联动平台上看到有人打了120,有人打了999”,却无法实现全部指挥方面的协调,“比如患者两家都叫了,就会产生资源浪费”。
因此,由市卫生部门统一监管动态信息,能让两个急救中心在信息沟通、组织等方面更加完善,“比如实现全部自动跳拨衔接”,这样就能更好为患者服务。
修改1
为急危重患者设绿色通道
急危重患者如何更快获得救治?急诊室病人就诊后分流转出不畅,“压床”现象如何解决?大量急诊资源被非急诊患者占用怎么办?
在《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时,有不少院内医疗急救机构提出上述问题,指出应做好院前与院内衔接,加强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布局和管理、提高其急救能力及效率。
为此,《条例》草案此次修改中,增加了为符合条件的急危重患者,建设院前院内衔接绿色通道的内容,由市卫生计生部门制定绿色通道标准,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调度平台协调院内急救机构开通。
在院内急救机构就诊秩序方面,草案修改稿也增加相应内容,要求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完善急诊资源布局,并对院内医疗急救机构提高衔接效率做出规范。
修改2
社区医生可应急处置患者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当患者发生急危重病情时,社区医生是距患者最近的医护人员,应充分发挥社区医生能快速到达患者身边的优势。
此次草案修改稿中,规定市卫生计生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同时,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到达现场前,院前医疗急救调度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按照就近原则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指派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应急处置服务。
不过,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后都会调度社区医生,“只是在病人出现急危重病情时,才会考虑通知社区医生提前介入抢救”,从而为病人争取时间。
修改3
患者评价影响急救人员收入
审议《条例》草案时,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目前急救医疗服务行业职业风险较高、收入偏低,专业人员缺口较大,需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及其权益保障。
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了关于急救人才保障的相关内容,涉及提高待遇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和引进相关人员等内容。
其中,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并采取措施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的职业保护,提高其待遇水平。
同时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轮转机制,激发医疗急救人员活力。规定市卫生计生部门应根据急救服务量、患者服务评价等标准建立对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并建立与院前医疗急救相适应的医护人员岗位轮转机制,以激发医疗急救人员活力。
修改4
政府责任设单章明确
此次草案修改稿中,进一步明确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性质,将其从原条例草案中的“公共卫生服务”修改为“基本公共服务”,并规定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包括政府举办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政府批准的社会组织举办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
同时,此次草案修改稿还设立了“政府责任”单独章节,以强化政府在急救事业发展中的组织领导、规划建设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并对市、区县政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层、分类表述。
其中,市政府应综合考虑区域人口数量、交通状况和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分布情况、接诊能力等因素,制定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各区县政府则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实施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设置规划,并依法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 综述
急救调度因何走向“统一”?
在2011年“北京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启用前,“一市两呼”的情况存在了10年。
分久必合
所谓“一市两呼”,是指北京市内并存着120和999两个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前者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市、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由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后者成立于2001年,隶属市红十字会,由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调度指挥。
由于两个院前急救调度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信息不通,急救现场经常“撞车”--市民同时呼叫两家机构,或是重大灾害事故救援时,双方因缺乏统一指挥各自行动,影响现场处置效率等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北京卫生部门2003年起就开始考虑两个系统的整合问题,并在2010年4月的医改方案中提出整合两个网络,一年后就有了“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的试运行。
走向统一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称,两家系统并未完全打通,仍有市民同时拨打两家电话、两个系统沟通时延误派车时间,以及两家急救车的服务标准和价格不尽统一的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重复叫车,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系统中只能识别同一号码对999和120的重复呼叫,“但是谁家都不止一个手机”,她说,不能以门牌号等识别,导致了重复出车依然存在。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5年《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正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并在二审稿中明确提出由市卫计生部门整合现行分别设立的指挥调度机构,组织设置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并动态监控全市院前院内急救服务状况。
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打通120和999急救平台的信息十分必要,“对方的信息都能看到”,同时由卫计部门统一监管,以实现两个急救系统的全面沟通,“这实际是个很简单的网络技术问题。”
但也有人士认为,搭建全市统一院前急救平台的关键,在于需要由政府建立整体的呼救平台,“120和999可以使用,但无法控制”,从而真正实现对全市急救资源的统一调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 信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