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主题

张光宇的浮现

“你或许应该超过他,但你无法绕过他”(1)

2015年09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与友人——右起:张光宇、丁聪、谢谢、叶浅予、糜文焕、张正宇、郁风。1940年

  今年夏天,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让不少带着孩子上影院的年轻父母想到了他们小时候看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美猴王,这是留给几代中国孩子记忆中的美好童年,作为中国一个可谓动画“黄金时代”的代表,《大闹天宫》也是公众记忆最深刻的中国动画电影。

  “孩儿们,操练起来!”随后孙悟空跃上银幕,锣鼓喧天,小猴子们也喧腾起来:“操练起来,操练起来!”《大闹天宫》的开场让孩子们沸腾了起来。1962年,《大闹天宫》在中国的电影院上映了。一位东城大华电影院的老放映员记得,《大闹天宫》给学校孩子们的专场,从头到尾,屋顶都要被孩子们的欢笑、鼓掌、叫喊声给吵爆了。

  或许在孩子们心中,齐天大圣孙悟空似乎天然就是《大闹天宫》中的模样,所有的神仙长相、天庭景观都是如此,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都是来自美术设计张光宇之手。《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是张光宇一生诸多艺术创作的最后一座高峰,而他一生,涉猎漫画、出版、设计、插画等诸多领域皆有所成,一个个体就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一片独特的高地。漫画家廖冰兄说:“这样一个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筚路蓝缕者,这样一个富于创造力的画家,即使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仍然在有意无意之中蒙受他的遗泽。你或许应该超过他,但你无法绕过他。因为这是张光宇,表明的是'Modern Chinese'的转折,艺术,尤其是设计观的转折。”

  滚了十年雪球,他终于再现了

  今年,是张光宇逝世50周年,也是他著名的《西游漫记》发表70周年,《民间情歌》发表80周年。这些张光宇的经典作品,绝版多年,终于在最近面世的四卷本《张光宇集》中以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精美的方式重新展现。但这套《张光宇集》,唐薇做了整整十年。

  “我们终于把这事做完了。”新书座谈会上,《张光宇集》主编唐薇和他的先生黄大刚终于松了口气。黄大刚说:“可见的是十年,但在血脉上、精神上的时间更长。”

  出版这套张光宇集是众多老辈文艺耆宿的期望,这些寄予厚望的老辈人包括夏衍、吴祖光、叶浅予、廖冰兄、丁聪、张仃、华君武、黄永玉……其中也包括唐薇的公公黄苗子和婆婆郁风。黄大刚记得,最早想出《张光宇集》是“文革”后,父亲黄苗子托人在香港出版,张家子女用相机翻拍作品的照片寄到了香港,“都走到哪一步了呢?”黄大刚说,“版面都画出了,色标都做好了,钱没了着落。后来张仃找到一笔钱,想要做,但出资人又出意外去世了。”过去这么多年里,这位众人口中高山仰止的“老大哥”几乎仅仅活在年迈师友的记忆文字里。熟悉张光宇艺术的人们相继离世。2009年丁聪去世,2010年,生前认为“张光宇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功绩可以与齐、黄并举”的 张仃也去世了。

  2012年1月8日,黄苗子以百岁高龄辞世,去世前将“中华艺文奖”获奖所得一百万悉数捐给人民美术出版社用于张光宇全集的出版与推广。“为抗战,十九岁到沪上,得识张光宇、叶浅予等偶像,自此获提携,阔视野,始窥艺术门径。”黄苗子说,“此奖应属引我上路的张光宇兄。”

  2005年,在先生黄大刚的动员下,唐薇白手起家开始研究张光宇。在这之前,唐薇是清华美院壁画系的老师,一直画画搞创作。

  唐薇是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院“文革”后招的首届大学生。在这所张光宇也曾经任教的学校里,唐薇说他们那时候并不知道张光宇是谁。图书馆资料太少,班里一位同学是本校丘陵先生的女儿,把家里的书统统搬到班里给大家看,有一次拿过来的就有《张光宇插图集》,“看到《神笔马良》、《孔雀公主》,发现原来以前看过,那时候不知道是谁的,我还拓过,就觉得特别好看!那时候才知道张光宇这个名字。”

  张光宇发表作品的年代早,且都是早期杂志,散佚在各处并不好找。唐薇的第一份资料还是黄苗子提供的,1928年创刊、上海书画影印的两本《上海漫画》月刊。“我是从2006年的1月1日开始趴在我们家地板上,把每张画一页一页地看,一页一页地记录。”之后泡图书馆、找旧刊物……像滚雪球一样,线索一点点延长、纵深。

  这期间,唐薇得到了无数喜爱张光宇的人们的帮助,比如三联书店的总编辑范用。范用先生收藏有旧杂志《上海漫画》,黄大刚记得当时找范先生借书看,范用先生九十多高龄,腿摔骨折了,坚持自己站在椅子上开柜子拿藏书。“范老说,你拿去用,随便用,记得还我。”后来黄大刚在三联编辑室上班,范用亲自过来找他,把后来找到的资料杂志全带给他。

  唐薇说,最初赶鸭子上架,一开始觉得两三年做一本画册足够了,没想到一做就是十年。“很多人说,光宇先生,画太少;也有人说,光宇先生是个好老师,但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我不认为是这样,那是大家太不了解他。”

  他是“杂画家”群落里的大哥

  1900年8月25日,张光宇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一个祖传郎中家庭,原名登瀛。兄弟三人(老二曹涵美过继舅舅家,改姓曹;老三张正宇)不爱看病人愁苦,无一个愿意继承父业,都爱好美术,后在美术界均有影响。

  有家族企业的外祖父坚持送外孙去钱庄学习做生意,以便未来继承家业,但在钱庄做了一年,张光宇便宣布:要去上海读书。在上海期间,张光宇住在新派京剧院“新舞台”附近,童年张光宇爱到后台化妆室偷看演员画花脸,而且能凭记忆把印象中的脸谱一张张画出来。老艺人名武生张德禄一眼看出了这孩子的天才,甚至让张光宇坐在戏班衣箱上画画——旧时戏班迷信,衣箱上是不能坐人的,否则会触怒祖师爷“老郎神”。1916年,在上海读完小学,张德禄说情,师从上海美专教授、“新舞台”置景主任张聿光,学习绘制布景。也是从张聿光那里,他以画舞台背景和在剧场写生的方式,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西洋绘画的视角和技术。

  1918年,经张聿光介绍到上海生生美术公司工作,在刚创刊的《世界画报》社给丁悚当助手,并以“光宇”为笔名发表“谐画”、插画等。在这里,27岁的老丁对待张光宇不像上司,像一位兄长。从这里开始,他的名字在上海滩崭露头角。1921年,21岁的张光宇进入了广告业,成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的绘图员,从事报纸广告设计,并绘制月份牌。并在1927年,成为外资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美术室的绘图员。

  张光宇繁复的办报出版生涯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从最早的《影迷杂志》到五卅运动之后创办的《三日画报》,再到之后的《上海漫画》(周刊)、《时代》画报、《万象》、《独立漫画》、《上海漫画》(月刊)、《泼克》等十余种杂志,参与编辑、策划或出版的办刊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刊物,直接孕育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上文化圈的漫画生态,庇护乃至培养了中国几代漫画家。学者王鲁湘将这个群体归类为中国画家与油画家之外的“杂画家”,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吉卜赛群落”。在王鲁湘看来张光宇、张正宇、张仃、廖冰兄等人,就是这个群落中的顶尖高手,“而张光宇,毫无疑问是群落的旗帜。”

  张光宇是个温厚长者,讲义气,他的长子张大羽记得父亲平时总是说的一句话是:“朋友们有饭总要大家吃吃的”,有着掌舵“大哥”的风范。他知道画家的艰苦,总是会考虑作者。办杂志刊物时,凡稿子一经采用,便马上发稿酬,逢年过节时让妻子亲自送去,因为考虑到逢年过节总要用钱。更重要的是,他也有着伯乐的眼光。

  廖冰兄自述五十多年前,便自认为是光宇先生的私塾弟子。1934年,他还是一个在中学念书的学生,向光宇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时代漫画》投稿。不但发表,还得到了鼓励。于是“成了尾随上海漫画队伍的一名小作者。”

  1936年,十九岁的东北青年张仃因参加进步活动入狱,从监狱出来,一无所有,靠画谋生,向张光宇办的漫画杂志投稿,但也并没有把握,直到一天,张仃在南京开架书店里偶然见到这些漫画出现在张光宇办的杂志上。张光宇一次给了张仃15块银元的稿费,是张仃给报馆画画的月收入的总和。抗战爆发后,张仃到上海,找到时代图书公司。“张光宇一见我,就从里屋高兴地迎出来说:‘原来是个小赤佬!我还以为你是东北大汉,原来是个小张学良!’当晚他打电话约来叶浅予、鲁少飞、胡考等人相聚通宵。当时张光宇是时代图书公司的经理,更是中国漫画的奠基人,很有名望。第一次见面,他却是这样平和爽快。”

  (下转B03版)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昶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