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何诺奖颁给屠呦呦个人而非集体

2015年10月0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来论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尽管屠呦呦明确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但还是有人不解:既然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为何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而在屠呦呦之后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罗泽渊、魏振兴、李国桥、周维善、李英等多名科学家。

  解惑释疑还得从诺贝尔奖评选标准说起。诺贝尔奖评选的重要标准主要体现在,原创性(第一个发现或发明)和重要性。以此角度看,中国参与青蒿素发现和研制的集体中,没有人能出屠呦呦之右。在拉斯克奖评选理由中评委们就讲得很清楚,屠呦呦的研究有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

  这可以用坊间流传的“斯坦门茨一条线和一万元的故事”来比拟:如果说,提取青蒿素就像“画那一条线”,那首先知道如何提取100%有效的青蒿素,就像知道在哪儿画线。

  实质上,这也沿袭了西方的科学传统:大多奖项都是突出个体,科学奖励源于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而在国内,科技评奖则主要是奖励项目,科学家的名字多是以一个集体形式呈现。

  当然,在青蒿素的发现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未能获今年诺奖,也有运气因素。屠呦呦是与坎贝尔和大村智划归为“同类项”的,即在寄生虫疾病的防治上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奖,为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不把今年的这一奖项完全授予青蒿素的发明,只有评委会知晓。

  诺奖评委会的为难,也体现在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该奖授予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三人,因为其发现并证明了DNA双螺旋结构。但应获得该奖的还有英国女科学家罗沙琳德·弗兰克林。是弗兰克林与威尔金斯首先拍摄下了DNA的X光衍射照片,并提示DNA的结构可能是双螺旋,后来才由克里克和沃森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式。

  科研不是简单的“按件计酬”,重大的国际科学奖项以“第一”论英雄,并非推崇“个人主义”、否定其他参与者的功劳,而是旨在强调首创原创的价值,并以此激励科学创新。

  □张田勘(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