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公益服务:清华附小的志向,家国情怀的体现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0月11日,清华附小学生们为走进清华附小的百名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担任志愿讲解员和小导游。清华附小历来重视公益服务,公益服务已经成为清华附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也把“公益服务”写进了《清华附小办学纲领》。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2014级四班的田徐嘉善出国旅行宣传环保,并制作了100多张明信片,分发给大家,还分别请大家在清华附小校旗上签名,支持公益,为清华附小祝寿。
8月11日,清华附小四年级4班的师生一行26人,来到圆明园,开展“走进圆明园,小爱也温暖”活动。
2015年7月9日,附小百年校庆倒计时100天,百年百天微公益活动启动。8月1日,清华附小一年级1班公益微社团为甘肃黑山大庄小学爱心义卖活动如期开展,目标是为黑山大庄的师生们购置一套水净化设备及爱心水杯。

  10月11日,即将建校百年的清华附小,迎来了百名少数民族乡村音乐教师。他们在为期8天的培训中,将参加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多种艺术课程的交流。百名少数民族音乐教师走进清华附小,既是百年清华附小“课程引领”的具体体现,也是清华附小发挥“价值观、公益服务”引领的缩影。

  在中国近百年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上,清华附小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和公益服务引领已经成为清华附小人自觉的探索和追求。而在“三个引领”中,公益服务引领对于一所小学来讲显得尤为独特。

  据了解,在清华附小创建初期,当时的成志学校就有了“公益服务”的理念,面向周边贫困家庭子弟分享教育资源。之后清华附小的师生一直践行着这种公益精神和传统,历经百年。如今在传承的基础上,清华附小正在不断赋予公益服务以新的时代内涵。公益服务已成为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溯源

  百年前的公益精神萌发

  翻开《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你会发现“公益服务”早已被正式写入这部清华附小的“法典”当中,成为清华附小师生共同的追求和行为准则,这在当今的小学中可能是比较罕见的。

  其实,清华附小的公益精神在其百年前创建之初就已萌发。据了解,早在1915年,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前身——成志学校建立同期,时任清华校长的周诒春、副校长赵国材、庶务长唐孟伦、斋务长陈筱田等四位先生,因感慨清华园附近的平民子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幼年失学,所以创办了成府小学,专招收住在校外的清华子弟及周边的贫民子弟。经费全由发起人及赞助人捐助。当时除普通文化课外,还设木工科,以为将来谋生之出路。

  初创时,成府小学租成府槐树街路北民房九间为校舍,1935年,原房主将房屋售与他人,成府小学一时陷于困境,遂由大学部拨给“新南院门外之隙地”(即今日清华附小校址)建立新校舍;又因当时教育部规定,私立学校不能使用地方名称作校名,故于抗战前夕改名为“诚孚小学”(与“成府”二字谐音)。

  当今天的清华附小人走在自己美丽的校园里时,仿佛依稀可见百年前成府小学婆娑的树影,这流传百年的家国情怀和公益精神,始终在附小人心中涤荡。正如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所言,这是一颗种子,在清华附小生根发芽,对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坚守

  偏远教师沐浴清华精神

  从成志学校到西南联大附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无论面对什么样历史环境和办学条件,清华附小始终没有放弃公益传统,并尝试用更多的形式进行教育公益。

  来自河南安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晁丽英老师,2012年第一次走进清华附小,跟着窦桂梅校长学习了两个月的语文教学,还目睹了附小教师“敬业、博爱、儒雅”的精神风貌。回去后,她把附小的精神在自己的家乡发扬光大,并在第二年被评为河南省的名师。当回忆往事的时候,晁老师说:“清华附小对于我和我的学校来说,不仅仅有着业务上的引领,更是一份希望,因为在遥远的首都北京,有一位校长,有这样一所学校,与我们的心息息相通。”

  “最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很多老师通过与清华附小的接触,爱上了教育。”清华附小校办主任代养兵记得,一位乡村教师一直进行远程学习,附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解决了她很多困惑,同时也让她爱上了教育。后来她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从一名普通老师发展成为省级骨干教师。

  传承

  公益服务成为学生习惯

  2015年8月7日一早,清华附小二年级3班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来到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参加收养视障孤儿的慈善机构“爱百福”的“关爱盲童,爱心义卖”活动。

  很多同学是第一次近距离仔细观察这些来到活动现场的盲童。施庆东则第一眼就认出了他们一年级时,班级组织的“那天,你是我的眼”关爱盲童活动中,自己牵手的盲童孩子小灵。

  孩子和家长们很快就三三两两地围在各种义卖的物品前:玩具、文具、农产品,还有“爱百福”的视障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制作的工艺品。他们慷慨解囊,将义卖物品抢购一空。

  义卖结束后,二(3)班的同学们主动和视障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联欢,孩子们清脆嘹亮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爱心人士。席韵杰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我能当一名医生治好所有盲童的眼睛,让他们看见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世界!”

  据了解,像这样学生组织或者参与的公益活动,在清华附小还有很多。如今,利用节假日实践参与公益服务已经成为附小学生的习惯:如为社区居民送春联送祝福;去孤儿院看望小朋友;去敬老院陪爷爷奶奶过春节;去特殊学校探望儿童;为贫困地区组织募捐……每个学生、每个家庭、每个班级,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与其中,这既是清华附小公益精神的传承,也是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之“天下情怀”的最好体现。

  7月9日,在清华附小百年校庆倒计时100天之际,清华附小还启动了“百年百天微公益,清华少年来代言”活动,向全体同学、老师、家长和广大校友发出倡议,参与公益。学校邀请了两位著名公益嘉宾邓飞、藿小蕾担任学校的公益教育形象大使。活动开始之后,附小各班学生积极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附小学生公益活动大都是从勇于担当和做志愿者的角度来设计的。”清华附小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梁营章指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爱的机会比较多,分享爱的意识却比较弱。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断渗透给学生分享和担当的意识,除了让他们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在日常学校、班级也会招募分饭、分书、值周等不同类别的志愿者。

  弘扬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教育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以及中国中小学加入教育国际化角逐的进程,世界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不同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其中,有赞美,也有诟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真诚地传递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让世界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就,在清华附小人看来,已成为公益的延展和更广意义上的公益引领。

  “这个世界不是少数发达国家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影响和带动世界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认为,在国际舞台上讲中国故事,用中国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发出中国教育的最强音,这是更大情怀的公益。

  从2015年初到联合国总部参加校长论坛的演讲,到2015年8月在芬兰举办的世界校长大会上的发言,窦桂梅两度站在国际最高水准的论坛上发表对于教育的见解。她分享了清华附小“成志教育”育人体系中几个经典故事,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个维度,代表中国基础教育,讲述了一所学校的使命与担当。

  通过交流,窦桂梅发现,国外校长对中国教育最感兴趣的有两点,一是中国基础教育非常扎实,二是他们了解到我们是尊重个体儿童的。“在他们眼里,中国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整齐划一的。我想他们对中国教育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判断。”

  ■ 新时期公益亮点

  2003年起

  清华大学开通第一批教育扶贫现代化远程教学站,随之陆续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每年学校都会邀请一批来自贫困地区的校长、老师,到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免费驻校培训;同时,委派数十名教师,到内蒙古、新疆、西藏、广东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支教。

  2014年12月

  “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启动,由此,每一周清华附小都会有五节精品课程,借助清华大学庞大的远程教育扶贫网络,传送到全国3800多个远程教学站(覆盖全国88%的国家级贫困县)。

  2011-2014年

  除了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清华附小作为基础教育的高地,还通过承办新建教育配套设施、多址办学、与薄弱校联盟结对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如2011年3月,创建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2014年2月,与石景山区教委签订合作协议,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成为清华附小的协作校;2014年7月,创建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等。

  ■ 百年总结

  成志教育,让儿童站在学校教育正中央

  □成尚荣(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研所原所长)

  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

  每次在清华附小校园里信步,总会有许多伟大的相遇。你会遇到孔子、孟子、管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让你凝视、沉思;你会遇到梅贻琦、赵元任和梁思成、林徽因,座座雕像熠熠闪光,让你怦然心动;当然,你会遇到“成志学校”的校匾,古老,悠远,恍然一瞬间又回到那1915……

  校史记载,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说。他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卦辞勉励清华学子。此次演讲后,清华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作图制徽。

  成立于1915年的成志学校建在清华园内,深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影响。当时,成志学校的学生年龄不大,或许还听不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刻含义,但是,他们感受到了作为清华教职员的父母们的兴奋与大学生们激昂讨论的状态。小学生们经常钻进清华大礼堂里,仰头看那半圆形穹顶下高悬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巨徽。一批批成志学校的学生,就这样受到了校训的洗礼。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目的是激励学生培育自己健全的人格,做一个真君子,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应有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挺起民族的脊梁;应有天下情怀,关心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敞开向世界开放的胸怀。成人之志,说到底是成一个好人之志,使自己成为爱国的人,成为世界的人。

  当下,小学生立志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显得更为紧迫。处在消费时代的人们,享受与娱乐成为一种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物欲让人忘却精神的陶冶和追求。这种社会风气侵蚀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腐蚀着学生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清华附小以“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为校训,认真践行成志教育,既具有独特的校本意义,又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成志,应当成为当今乃至今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大主题,成志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重要走向。

  儿童之志成就少年中国梦

  窦桂梅校长说:“最初的‘成志’,穿过百年烟云,就是为了追随伟大的中国梦。”清华附小努力践行成志教育,正是让附小学子从小就有成就少年梦的理想与抱负。清华附小少年梦凝聚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凝聚在入学的价值选择上:“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梦想不是空想,而是切实的理想,是责任的体现,一个选择一生责任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梦想,也才会真正实现自己的少年梦。

  其二,凝聚在成长目标上:“为聪慧而高尚的人生奠基。”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成为聪慧的人固然重要,但还不够,还应成为高尚的人,抑或说更应成为高尚的人。

  其三,凝聚在学生成长的形象上:健康、阳光、乐学。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灵、乐学的精神与品格,呈现着当代儿童的形象,孕育着少年的梦想,表达着他们成就梦想的信心与可能。

  其四,凝聚在校园的建筑话语中:启程、知行、修远、华韵、联盛、博雅、丁香书苑等七座主要建筑,彰显着学校精神格调,揭示了少年梦成就的路径,显现了丰富而生动的少年梦气象。

  成志教育是以“成志”为核心展开的教育活动或过程,它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清华附小进行了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建构: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在国家核心价值观内核的观照下,与历经岁月砥砺的附小精神相呼应,与儿童发展规律与特点相适合,引领着附小学子们终身发展,践诺一生的责任,成就着美好的少年梦。

  儿童站在学校教育正中央

  成志教育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立场上,那就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一切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

  成志教育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儿童不只是成志教育的接受者,还应是参与者。在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中,儿童参与教育的过程,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活动的设计,参与学校教育的评价等等。

  成志教育让儿童成为创造者。成志教育不是把儿童变成听话者、服从者,相反,要成为有个性的创造者。创造、创新成为附小学生共同的志向,在校园里,你可以看到一些小创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你感动、欣喜。

  成志教育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成志教育的厚重感,决不意味着教育的沉重;成志教育的方向性,也决不意味着教育的空洞说教和教条式的灌输。在清华附小,成志教育既走在科学化之路上,又充满着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成志教育让儿童走向诚信,走向行动,走向思考,走向“儿童深度”。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去测量学校,测量社会,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

  成志教育让儿童站在了学校教育的正中央。这是一种志,也是一种成志过程,是自主生长起来的生命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说:成志,一生的教育,一生的追求。

  D04-D05版采写

  (除署名外)

  新京报记者 孔悦

  D04-D05版图片

  (除署名外)

  均为资料图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