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评论
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间7时,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得主是英国人安格斯·迪顿。这个结果一如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再次不意外地令人意外,因为2014年最红的两个经济学家莫过于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与《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迪,由此许多人也预测,今年应该不会再由欧洲人获奖。
安格斯·迪顿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83年来到美国发展并且至今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任教,与之前不久过世的约翰·纳什是同僚。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会给安格斯·迪顿,其主要原因是表彰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正如刚刚过世的约翰·纳什被认为是具备“天才的伟大与温情”一样,这位新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研究也与往届的学者有一些不同:除了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之外,这位学者关注的领域并未聚焦在以往“高大上”的金融工具和货币政策等,而是更为关注社会平等与全球财富分配的公平。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
其实,财富不平等现状的研究一直是许多天才经济学家喜欢涉足的领域。迪顿的研究追溯了财富大分流的历史研究,并且观察到了许多被忽略的领域的进步。同时他还提出比如为何人类的寿命与社会的繁荣程度会猛增,为何富裕的国家给贫穷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等新颖论点。
然而从现代经济学研究演进历程上看,经济学研究偏离现实,过度理想化、模型化,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宗旨背道而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理化”不仅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特征,甚至由手段异化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许多经济学的著作,似乎是为了建模而建模。当然,“数理化”有其研究意义上的严谨科学的长处,但是,作为一门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无法与真实经济、与普通民众实现意义沟通也成为其重要的软肋。
而安格斯·迪顿恰恰实现了二者的均衡。作为微观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会会员,他著有《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这样的微观经济学术著作,同时他还著有《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逃离不平等》等关于东西方财富大分流与财富不平等现状的书籍。
正如路透社的评价,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
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栗施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会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