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片:记一场演讲
赵园坐在那里,被一群年轻的、仰慕的目光包围起来,但神态中却更显出几分平和。从她清癯的面庞中可以读出那种沉睡着的、摄人心魂的风采,使人不得不心存敬意,以至于当着她的面,没有人敢用“Lady 赵”这个90后对她的亲切昵称来称呼她。
在北京大学这间狭小的教室里,聆听赵园的讲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次奇妙的体验——年轻的学生们第一次把眼睛彻底从手机的屏幕上移开,去关注这样一个看似貌不惊人的老太太——她的声音安详而柔和,经常在一段话即将结束时陷入低吟。实际上,这次讲座的内容不得不说相当专业:明末清初的宗族家庭、易代之际的人伦之变,这里面任何一个概念拿出来,都足以让一般听众满怀敬意地昏昏欲睡,或者退避三舍。但赵园的讲述却让人觉得亲切可人,足以驱散惯常萦绕在高头讲台之下的瞌睡与敬畏。
“在那些年里,我不止一次地站在讲台上,面对高校狂热的听众”,在1995年春一篇名为《十年回首》的文章中,赵园这样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走下华中一所理工科大学讲台之后的自我反省,那一年春的重庆至武汉之行,使她“对讲台感到了厌倦”,因为她“突然怀疑自己被讲台所操纵:你自以为操纵了听众,却恰恰被操纵于听众的情绪。”赵园提的问题是:“你为了交流而多少牺牲了真诚,这代价是否值得?”
在那次反省之后,赵园确认了书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她推掉了绝大多数她认为并非必要的会议;更习惯于笔谈,用确凿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不是转瞬即逝、充满不确定性的言语;她的形象也很少出现在日益泛滥的大众媒体上。
在这个时代,选择收敛自己的激情,缩小自己的领地,回归自己的性情,成为我们今天在讲台上看到的那个温言低语的安详老妪的模样,本身就是一种“变易”。但并非是那种逢迎潮流的趋时而变,而是一种反躬内省后的自我更新,也许借用《易》中的那句成语更能说明这一点——“君子豹变”,在古人眼中,君子的修炼与豹子的蜕变相似——从初时的孱弱丑陋到日后的雄健美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这堂连续两次延长时间的讲座最终结束时,一群学术粉丝很快围拢在她的身边,举着她最新出版的《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渴望得到这位优秀而低调的学者的亲笔签名。“谢谢,谢谢,太客气了”,她一边微笑着低声回应,一边用枯竹般的手接过满怀热情呈上来的书。
2015年9月20日在北大小教室里的这场演讲,也许不过是赵园三十五年学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切片,这切片身后,我们试图描述一位学者的学思之旅,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悲欣交集。专题撰文/李恩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