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文娱新闻·作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文娱新闻·作品

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亮相中央美院美术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展

他们用镜头告诉你亚洲很陌生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造型的意义》
《妻有物语》
《一场错过的斗争》
《一场错过的斗争》

  身处我们最熟悉的亚洲有时或许需要艺术的介入才能达到陌生化效应,至少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便有这样的诉求。近日,以“陌生的亚洲”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艺术家们以摄影和影像的视角呈现了经常被忽略的亚洲当代社会景观及问题。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指出,“我希望我们的双年展是有问题的双年展,这是我们的出发点。而通过对‘陌生的亚洲’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希望体现摄影作为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何思考我们的问题。”

  为何是亚洲?

  思考“亚洲”的概念与身份是怎样“被定义”

  在双年展盛行的艺坛,中央美院美术馆还是希望能对影像文化有所为。为此其于2013年发起首届“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如今虽然才两岁,但凭借央美学院背景的支撑,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已开始利用摄影艺术对社会话题发问,其切入点便是我们最熟悉的亚洲。

  对“亚洲”的钟情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该双年展艺术总监王璜生那儿似乎有着很长的渊源。2006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上便特别谈到“亚洲的边界与主体性”问题。在王璜生看来,亚洲的地缘概念与主体政治意识,总处在模糊多样、同时自卑与自大的双重性之中,“‘亚洲’的概念与身份是怎样‘被定义’的,又怎样被显得无所适从的庞杂和尴尬。此外,‘亚洲’本身原发多元而又交叉因果的文明和历史,以及丰富而个性突出的民族与群落文化,构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宗教观、民俗观等。”

  王璜生称虽然亚洲对我们来说是最熟悉的,但身处亚洲之中,我们能自我认识到问题到底有多少?为此其与整个策展团队提出了“陌生的亚洲”这一主题。

  主题太沉重?

  摄影可以更直接而敏感地表达所观所思

  事实上,由摄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承担对社会话题的发问在不少人看来是过于沉重的。对此,王璜生也有自己的答案。他称,“摄影”既有社会人文及现实记录的承担,又有艺术家个人表现立场,这种艺术方式可以更直接而敏感地记录和表达我们的所观所思。

  对此,该双年展策展人之一长谷川佑子也向记者指出,亚洲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多样化的概念,此次双年展便希望从各个方面讨论亚洲背后的思想和内容,“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激发人们探讨亚洲究竟包含了哪些概念,重新思考‘什么是亚洲’”。

  ■ 同城展

  摄影热潮席卷京城

  继9月Photo Shanghai之后,北京也开始进入摄影热。此次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除了主题展“陌生的亚洲”,还包括了收藏展和摄影书展这两大板块。与此同时,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也于10月17日开幕了“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此外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周也将于10月24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此前被观念艺术、绘画艺术边缘化的“摄影”艺术正当红。

  其中“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是一个偏重于回顾性的展览,呈现了中国摄影的发展历史。以1844年于勒·埃及尔的《两广总督耆英像》算起,摄影进入中国已171年。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此前并无集中展现中国摄影艺术各时期原作及中国摄影艺术史研究成果的相关展览。此次展览全景式展现1900年以来各时期的中国摄影发展脉络,呈现了中国摄影艺术家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创作的变迁。

  ■ 作品解读

  由“陌生的亚洲”衍生出的是“内部·他者”“冲突·边界”“空间·存在”“文明·向度”四个单元,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将视点聚焦于我们原以为很熟悉却仍显陌生的亚洲。策展人之一秦伟便指出,展览当中有一些地区像伊朗、孟加拉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我们希望通过作品能够多了解他们的处境、他们思考的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展览里面多得到一些启发。”

  《造型的意义》

  艺术家:菲尔·科林斯

  主题展从一楼的“内部·他者”起步,似乎想从内部和他者的双重视角下将观众拉进陌生的亚洲世界。为此在该部分也有非亚洲国度的艺术家参与,以呈现他者的目光。类似英国艺术家菲尔·科林斯在《造型的意义》中聚焦了造型在青少年亚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妻有物语》

  艺术家:荣荣&映里

  在“空间·存在”和“文明·向度”两个单元中,艺术家们又从不同的维度思考了我们所处的亚洲。类似荣荣&映里的《妻有物语》系列便呈现了在繁华的日本当代社会下依然有着传统的、边缘的妻有地区,以此回应艺术家对“空间·存在”的思考。

  《一场错过的斗争》

  艺术家:于灜

  除了“内部·他者”这一双重标准外,“陌生的亚洲”国度里还有“冲突·边界”。在该部分,包括于灜在内的艺术家便呈现了我们可能会面临的“冲突·边界”问题。于灜的作品《一场错过的斗争》来自中国社交网络的话题:南北饮食所存在的甜味咸味的不同倾向,哪种才算最为正宗的中国菜?借这个缘由,网友模仿各种政治修辞的范例来阐明自己的口感爱好,以及和对手的辩论。而艺术家则从这个半真半假的讨论中获得了灵感,制造了“咸党”和“甜党”之争。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