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拓展了人们认识精神世界的视野,促使人们正视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关注那难以用实验数据来加以量化的心灵世界。弗洛伊德对于人们理解文学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他本人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对某些文学作品做出了什么具体评论,而在于他提出了有关人类心灵本质和无意识特征的学说。而贝特尔海姆发现,童话故事的魔力可以补偿那些有心理问题青少年在童年期由于过早接受僵硬现实而被剥夺的魔力幻想。他认为,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儿童长大后难以经受成年生活的疑难和困苦。他认为童话故事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内心世界的某些方面,也映照出我们自身从幼稚走向成熟所必经的道路。
曲径通幽:进入更深的精神世界
童话有用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和价值》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该书的题目就是“The Uses of Enchantment,”其独特的解答激起了很大反响,有热烈赞扬的,有激烈批评的,见仁见智,回响延续至今。今天,处于21世纪的我们回望20世纪70年代的童话心理学研究专著,应当是一种重新发现。
贝特尔海姆提出,童话以象征的语言传达出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揭示了许多有关人生和人心的基本真理。作者“对许多旨在发展儿童心智与个性的文学作品极为不满,因为这些作品不能激发和培育儿童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去应对那些困难的内心困扰。”为此,他探讨了童话故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因为“与儿童所能理解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故事相比,从童话故事中我们能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人类内心问题的信息,更多的正确解决他们在任何社会中的困境的办法。”在我们看来,这正是认识童话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关注的是童话故事本身从产生到流传的漫长岁月里揭示出的心理信息。它尤其注重揭开那些被日常话语遮蔽起来的,恰恰能在童话故事中得到最充分表现的无意识信息。这些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大多与各种心理情结有关,只不过因为被遗忘或者受到压抑,从常识性的意识中消失了。这促使人们曲径通幽,细处观大,从心理层面去领悟和鉴赏童话的丰富意义,发掘童话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童话故事揭示的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意义可能对当代的人们产生什么意义?它们对儿童的人格心理发展具有什么价值?它们能为父母,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为儿童教育工作者提供什么重要信息?
默契与善意:贴近内心意识
在成人看来,少年儿童的性教育似乎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颇有争议的问题。就儿童的发展而言,这实际上涉及如何恰当地理解和澄清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与震惊。这需要理解孩子们的内心状态,找到令他们内心诚服的特殊的表达方式。最明显的是,童话故事可以成为帮助孩子了解性生理现象的理想途径。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提出,儿童并不明白性是什么东西,他们一开始往往把“性”看作极其厌恶的东西,而这一观念对他们无疑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在许多童话故事里,孩子们的内心活动得到默契的呼应。
例如在《青蛙王子》里,青蛙那滑腻腻、黏糊糊的触觉往往在潜意识里代表着儿童能够理解的性意识。用青蛙这样的意象作为性的象征,首先让儿童感到青蛙是惹人嫌恶的,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随着故事的进展,儿童发现这惹人嫌恶的青蛙在适当的时候会变成生活中最令人向往的伴侣。童话故事就这样令人信服地表明,即使像青蛙这样形象丑陋、令人生厌的动物(暗指人的动物本能)也能转变成某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只要这一进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在适当的时间。
童话故事直接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引起反响,帮助他们接受适宜于其年龄的性表达方式,同时也使他们逐渐建立这样的观念:随着身体的成长,他们的性发育也必须为他们的根本利益而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绝妙的是,在表明这一道理的过程中,故事根本就没有提到任何直接与性有关的东西。童话故事能够提供独特的贴近儿童内心意识的性教育,而那些常识性的性教育,即使采用儿童的语言,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也很难获得如此理想的结果。
创造奇迹:童话的人格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迅速变化的时期,也可能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当代心理学家认为,这一阶段造成的混乱会导致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在寻求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成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同感,他们就会恰当地认识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接受并欣赏自己。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出现角色混乱,严重影响以后的人格发展。
根据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灰姑娘》以夸张的形式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困惑和危机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灰姑娘》通过童话文学的象征语言和特有方式揭示了人格发展过程中所必经的重要阶段。一个理想的人格正是从人生发展的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困惑、危机和冲突中发展出来的。
《灰姑娘》的心理意义在于,它形象生动,令人难忘地揭示了埃里克森论及的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五个非常重要的人格属性:
(1).基本信赖感(basic trust):这是通过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而凝结在儿童心里的信念,也就是灰姑娘与尚未被继母取代的最初的慈母相处的经历以及对她的怀念所熔注在她人格中的坚定信念;缅怀并忠实于从慈母那里获得的基本信赖感,并进而缅怀并忠实于生活中已经逝去的美好东西是人生的重要支柱;
(2).自立自强(autonomy):恰如灰姑娘身处逆境而不屈,奋力抗争。她不能依赖任何人,只有靠自己独立;
(3).主动精神(initiative):恰如灰姑娘亲手种下小树枝,用泪水和祈祷浇灌它,使它长成大树,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主动性;
(4).任劳任怨(industry):恰如灰姑娘历尽苦役,忍辱操劳;
(5).人格认同(identity):灰姑娘一再从大显身手的舞会上逃走,一定要在获得王子新娘这一高贵身份之前,让王子亲眼看到并认可她作为“灰姑娘”的卑贱身份。或换言之,灰姑娘赢得王子靠的是真实的自我,而异母姐姐弄虚作假,只能害人害己。真实的自我实在胜过外在的虚假和虚华。
从总体上看,灰姑娘与两个异母姐姐的境遇形成了戏剧性的鲜明对比。异母姐姐一切依赖于“慈母”安排,百般遂心,似乎非常幸福。但遗憾的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料使她们成为毫无独立性和主动精神的“废物”,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在试穿舞鞋的过程中,她们束手无策,只能按母亲的指使行事。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们丝毫没有自己内心情感的发展,也没有经历任何艰难困苦,结果自然不会获得任何积极的人格发展。她们的最终结果是可悲的。鸟儿啄瞎了她们的眼睛,使她们不得不生活在黑暗当中——这可以看作一个象征,表明她们没有发展自我人格,只能生活在混沌无知的状态。
而历尽磨难的灰姑娘先苦后甜,她获得的既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幸福之源,更是一个独具个性的人格发展。换一种角度看,为了使儿童的人格发展顺利进行,孩子首先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基本信赖感”,尔后慈爱可亲的父母应该在适当时候“变成”凶狠歹毒的严父恶母,对孩子提出苛刻要求;只要孩子不退缩,独立自强,坚持人格发展进程,那么慈爱可亲的父母又会回到孩子身边。
尽管存在着各种争议和批评,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发现贝特尔海姆对当代童话文学研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童话的魅力》告诉我们,童话的作用是值得深入发掘的。它们在为我们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启示,使我们能够认识自我。就本书而言,只要有人类,有儿童,有关心儿童的人,那么就有探索和认识;那么这童话就流传,这魅力就不泯,这价值就永存。
□舒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