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新食品周刊·新食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新食品周刊·新食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就食论事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食事:据央视新闻网报道,“扬州炒饭”新标准10月22日在首届扬州炒饭全国邀请赛上正式对外发布。今后按照新标准炒出的“扬州炒饭”在形态上要达到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色泽上要做到红绿黄白橙,明快、谐和;口感上要咸鲜、软硬适度,香、润、爽口;气味上要具有炒饭特有的香味。

  别让特色小吃游离于标准之外

  “扬州炒饭”这种特色小吃早就名扬大江南北,对其食材、口味、颜色等立个规矩,对传统小吃与时代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

  众多特色民间小吃是地方名片,却也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小吃的食材选择、制作工艺基本属于传统沿袭,难免有不符合现代饮食理念的地方。国家出台过很多食品的细化标准,既消除一些潜在安全隐患,也能给执法一个可依据的标准,但民间特色小吃却没有进入。徐州邳州当地有一种“方形单饼”的小吃,2014年遭遇危机,外界称其存在安全问题。小吃传承人希望监管部门能来检查,想不到的是,没一个部门愿接手,理由很简单:无法判定是不是符合标准。

  没有细化的标准,暴露的是民间特色小吃游离于标准之外的尴尬。但愿,“扬州炒饭”能引发蝴蝶效应,让全国地方民间特色小吃都能进入食品标准序列。 □郭元鹏(食评人)

  喷香的“扬州炒饭”不该有权力味道

  “扬州炒饭”作为特色小吃,政府出台相应保护性、扶持性、奖励性政策,无可厚非。不过官方来制订强制性标准,未免管得过宽、行政之手伸得过长。

  “扬州炒饭”的独具特色,显然不是在官方标准指导下创造出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经历了长期摸索。而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未来其配料、风味势必还会有革新,官方标准的初衷毋庸置疑,却难免会制约创新潜能。

  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之下,政府去插手“扬州炒饭”具体该怎么炒,干企业和行业协会该干的活,混淆了自身的角色和职能。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以“保护”之名的强制性标准,会不会催生借发证、授牌之机的权力寻租?会不会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导致不公平竞争?“扬州炒饭”到底该怎么炒,如何保持风味,还是交给经营者吧,在优胜劣汰中去擦亮这一品牌,消费者也自有评判标准,行政之手还是别越俎代庖了。 □范子军(自由职业者)

  “扬州炒饭”新标准是一种质量兜底

  “扬州炒饭”新标准引来吐槽,有人认为是作秀,预示口味要千篇一律了。但笔者以为,这样的新标准有“心意”,是为消费者兜底的质量保证,是维护消费权益的一个利好。

  维护“扬州炒饭”这个招牌很重要。我们看到,在一些地方,肉丝炒饭里无肉丝,牛肉炒饭无牛肉,特色小吃被弄虚作假和缺斤短两而失去特色。最近的“天价虾”事件更是给地方信誉带来严重代价:一只38元的虾抵消了几个亿的广告效果。

  保持炒饭“蛋香、饭香、菜香”这三大灵魂的绝招,让正宗的“扬州炒饭”不失原味,这只是在保质保量上的硬性规定,并不影响到消费者的口味,而是在为“扬州炒饭”保鲜增色。如果达不到标准,商家可能会受惩罚,甚至被淘汰出局。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新标准出台,让消费者吃上“标准”的美食。 □汪代华(教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