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以近期目标推动远期目标,以经贸合作推动政治互信,是中日韩“三国演义”的基础文本。
11月1日,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出席。这是在经历三年多停滞后,中日韩重新启动三方合作中层级最高的会议。在中韩两国与日本之间因历史认知问题和领土争端造成的政治互信障碍尚存的情况下,此次领导人会议仅仅是在形式上激活三国合作机制,还是取得实质性成果,令人关注。
中日韩三国不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议题。其一,自2012年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达成推动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共识后,迄今为止,三方已举行了8轮谈判,但是进展并不顺利。今年6月,中韩签署自贸协定率先完成自贸区的谈判,凸显了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急迫性。三国领导人会议,有望为将于12月在日本召开的第9轮谈判注入新动力。
其二,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成在即,RCEP的目标东盟10国加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建立16国自由贸易协定。RCEP的“10+6”机制是“小马拉大车”机制,作为这一机制中的三辆“大车”,中日韩有必要事先进行沟通,就贸易自由化率、如何实施例外措施等进行磋商,为RCEP年底完成最终谈判做好准备。
其三,中韩消除贸易壁垒后,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韩国“创造型经济”、“中国制造2025”与韩国“制造业革新3.0”、两国开拓第三方市场政策、中国“一带一路”与韩国“欧亚倡议”四大发展战略的对接已摆上议程。与之相比,中日、韩日之间的经贸额近年来却处于原地踏步状态。日本产业资本从中韩撤出的迹象明显,在高铁等项目上,与中国竞争激烈,在TPP、中日韩自贸区、RCEP等多种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中,日本也更热衷于中韩没有加入的TPP,这一系列举动,不仅不利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不利于中日韩三国利益。调高日本与中韩两国的经贸交往“热度”,增信释疑,也是现实所需。
让这些合作议题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增强政治互信是绕不过去的前提。今年3月,在首尔举行的三国外长会议后发表的共同文件中,写入了“三国将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加强合作”的措辞,为重启三国领导人会议创造了条件,也为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确立了一个标准。
取得实质性成果,首先要看“正视历史”能否成最大公约数。中日韩具有不同的政治和安全机制,追求共同历史认知是增进政治互信更现实的切入点。日本需认识到,中韩强调“正视历史”,不是在妖魔化日本,而是为了巩固保证三国正常交往的政治基础。
其次,看能否扩大经贸合作利益。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和中日韩投资谈判协定,建立东北亚经济圈,是长期目标,而近期目标是能否在RCEP事务上协调立场,促成RCEP达成协议。同时,在美元加息临近、日本推行强刺激政策的情况下,三国有必要协调央行立场,避免出现汇率战。
以近期目标推动远期目标,以经贸合作推动政治互信,是中日韩“三国演义”的基础文本。形成了这样的互动,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将可以成为三国深化合作的新起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