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国纵横
面对同一个中国,同样的一种对外战略,美国和欧洲的态度迥异,一方热衷于“负激励”,一方倾情于“正激励”。对于中美关系合作共赢所形成的“和平红利”,奥巴马政府不是不明白,但政治和安全问题扯了经济和发展问题的后腿。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与欧美大国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方面,中欧正在推动“明和”。上月中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两国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几天,德国和法国的对华热情也接踵而至,德国总理默克尔完成了高效率的第8次访华之旅,法国总统奥朗德则还在中国等待双边新合作协议的达成。
中欧热络互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机制重启,亚欧这些有影响力的国家正在以实际行动改写全球政治,让合作共赢成为时代内涵。
另一方面,美国对华态度则是表现出矛盾的一面。近来,美军便先放风再行动,派遣军舰闯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宣示“公海自由”原则,侵犯中国主权安全。日前在亚洲访问的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还鼓动其他国家独立展开类似行动。最近几天,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也在中国访问,但为的不是合作,而是“灭火”。
面对同一个中国,同样的一种对外战略,美国和欧洲的态度迥异,一方热衷于“负激励”,一方倾情于“正激励”。访华期间,默克尔赞赏了中国近年来的国际贡献,肯定了中国扮演负责任大国的努力。美国新保守派思想家罗伯特·卡根曾经的比喻——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仿佛又一次成为现实。
这种局面激发了不少美国对华强硬派的“酸葡萄”心理。《华盛顿邮报》刊文称,“卡梅伦无原则的热情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中国与邻国发生冲突时,英国是否会站在美国这边?”
当然,把具有不同特质和内涵的中欧和中美关系放在同一时间维度内比较,实际价值不大。有价值的是,更热络一点的中欧关系,正在一个更宏观的全球政治背景下“温暖”更冷清的中美关系,使其不至于偏离正轨。
在当今国际关系未彻底摆脱冷战思维、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乏力、地区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经济关系仍是大国关系的压舱石,经济外交对国内社会的反哺,也是提升各国政府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动力。
对于中美关系合作共赢所形成的“和平红利”,奥巴马政府不是不明白。当前的问题是,在“亚太再平衡”和“新型大国关系”两种战略指向之间,该政府仍在纠结取舍,没有找到平衡彼此的好办法。进而,政治和安全问题扯了经济和发展问题的后腿。
TPP达成以后,美国有了在经济规则制定权方面“超越”中国的沾沾自喜。在安全规则制定权方面“超越”中国,成为奥巴马政府大胆尝试的新领域。这样,“亚太再平衡”战略才会更“接地气”,该战略内部的经济和安全结构也会更“平衡”。一直想有所作为的美国军方,此次很“聪明”地领会了总统的意图,成为重建美国亚太安全荫庇体系的积极鼓动者。
事实上,现实政治中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都是由于当年大国不当干预造成的,再以蛮力相加,只会徒增新变数。此次法、德等国未响应美国热炒南海问题,而是坚持政经分离原则,本身就已经是对美军行动的事实否定。而且,就目前美国的南海政策而言,除了暂时的外交宣示、聚拢盟友之外,看不到多少现实的安全收益。想把美军当前的做法“普及”为该地区通行的安全规则,也要比TPP的通过困难得多。
□史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