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旅游周刊·新京报12周年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旅游周刊·新京报12周年特别报道

“旅游业创造GDP占全国总量10%”

2015年11月0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旅游消费,主要取决于三个前提条件:可自由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时间和社会认可旅游意愿,也就是所谓的有闲钱、有闲暇和有闲心。旅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了国家战略视野。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为国家创造更多外汇的同时,国民旅游意识的觉醒和旅游权利的实现也很快成为了战略决策议题。从近年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来看,旅游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是不断提升的。

  在过去十二年间,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进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费体系中,越来越进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并成为国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旅游业越来越进入国家的战略体系,并成为国家意志。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旅游业开始改变世界,成为推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新京报:回顾过去的12年,在旅游消费领域,有哪些显著的、有趣的现象和变化让您印象深刻?

  戴斌:穿越回到12年以前的2003年,我们对旅游的认识,应该说处于大众旅游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如今,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游客到了目的地以后,开始进入到当地市民的休闲和生活的空间。比如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尽管仍然有景区出现人山人海的情况,但从全国127个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反馈数据来看,其接纳人数总体是在下降的,增长的幅度也是在下降的,那么人们都去哪里了呢?他们到了北京的后海、798、三里屯,上海的外滩,杭州的西湖……这些地方,外地的游客去得越来越多。一个城市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成了一个由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旅游越来越强调对目的地生活的体验,不仅仅是看山看水看文物,旅游的方式越来越自主化,越来越多元化,在目的地的消费,也越来越进入到本地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休闲空间。

  2014年,旅行社组织和接待的游客数只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4%不到,即使是对旅行社依赖程度较大的出境市场,旅行社包价团队的市场份额也是在下降的。这意味着中国旅游市场的散客化时代提前到来了。

  从经济角度来看,散客化意味着旅游消费和资源利用的边界从封闭变得开放了,游客广泛进入目的地公共生活和休闲空间的同时,产业融合的空间得以拓展了,旅游已经超越了传统产业边界,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作用。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国民权利的现实基础越来越紧实。可以说,国民消费已经成为旅游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正是基于旅游消费基本面的判断,我们说“旅游+”是“需求拉动、市场推动的+”,是“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

  新京报:12年来,旅游产业面上有哪些变化值得特别关注?

  戴斌:整个旅游的业态也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比如说,携程、去哪儿、蚂蜂窝、我趣旅行、在路上等企业慢慢崛起了,围绕人们出行目的地信息的收集、围绕出行的票务购买等等,开始衍生出大量的新业态。

  到了目的地以后,过去人们想到的住宿地一般只有旅馆和星级饭店。如今,年轻人则会选择住如家、汉庭、七天,或者一些主题特色酒店,比如在北京住胡同酒店、住四合院酒店,也有的人到外地选择“途家”——这种分享经济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住宿业。

  过去游客一般只能跟着大巴出游,今天游客出行的时候,可以使用滴滴、快的、神州专车,易到用车,乘坐高铁、出租车、公交车等等,而提供这些交通服务的企业算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呢?这个边界是模糊的。

  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在资本的推动下,大集团也开始成长起来,比如说,刚刚发生的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市值超过一千亿人民币,再比如说,锦江和铂涛的合并,市值也是超过一千亿的。这种公司在过去是不可以想象的。

  从产业面来看,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在创业创新的驱动下,越来越多元化,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而旅游领域中的创业创新活动和投资并购事件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无论是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是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都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亮点。

  新京报:您怎样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戴斌:旅游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入境旅游、换取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外汇;90年代中后期发展国内旅游,扩大居民消费。近年来,国家也要求旅游业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旅游行业看到了、理解了这个需求,经过30多年的积累,也是有能力主动满足这个需求的。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关于旅游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认识,我们主要是从消费的视角入手。今年年初“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515战略”实施以来,旅游行业和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旅游不仅可以扩大消费,还可以拉动投资和出口。2014年,旅游业直接带动了7053亿元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2%,高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5个百分点,还创造了569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根据有关机构的初步测算,旅游业直接、间接创造的GDP占全国总量10%左右。这意味着旅游应当也可以在国民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旅游在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等方面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旅行服务、旅游住宿、民航、邮轮等旅游及相关领域产生一大批批量雇佣员工的企业,乡村旅游、都市旅游又吸纳了更多灵活就业,而旅游消费的增长又进一步拉动了装备制造、信息服务、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就业。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初步测算,2014年全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2765.23万,其中服务业涉旅就业人口2383万人次,约占当年服务业就业总人口的14%。

  对于地方发展特别是乡村发展来说,通过满足来自发达地区的游客需求,旅游业为广大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和可能。

  (下转D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