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教育行业12年·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1:教育行业12年·对话

史燕来 让每个孩子享受最适合的教育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史燕来 红黄蓝教育机构创始人、总裁。在她的带领下,红黄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学前一体化、综合性教育机构,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拥有近1000家亲子园和300多家幼儿园,2万余名教职工,每周服务超过30万孩子及家庭。

  在成为一个妈妈的同时,史燕来创建了中国第一家0-6岁亲子园,并首创“亲子园”这一名词。她说,自己是怀着一颗妈妈心,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并惠及更多的孩子。17年来,史燕来和她所带领的红黄蓝教育机构,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不断跨界和创新。回首多年的创业历程,史燕来最感慨的还是自己当初那个单纯的梦想——让每个孩子享受最适合的教育。她说,无论是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创新,还是各种教育产品及服务的研发,都是为了让孩子的成长不留遗憾。

  关于初心

  教育要以孩子为本

  新京报:1998年,你创办中国第一家亲子园,填补了早期教育实践领域的空白,当时怎么会想到进入早教领域?

  史燕来:1998年1月,儿子出生之后,我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周围很多年轻妈妈也有这种困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开始了解国外的一些早教模式,就想着自己创办一家早教中心,既能解决自己的育儿困惑,同时也能帮助更多的家庭。于是,1998年7月,我和我的团队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亲子园——红黄蓝亲子园。

  创业初期,我们邀请了北师大梁志焱等专家组建了教研中心,立足中国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研发我们自己的课程和教材。其实我们当时可以从国外“拿来”,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自主研发的规范之路,希望可以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给予中国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新京报:红黄蓝的创业模式为什么打破常规,用了“众筹”模式?

  史燕来:2001年,红黄蓝模式真正可以全面推广的时候,我们一起共事的38人决定共同组建公司,筹集了180万启动资金。我们算是最早的众筹创业者吧。这些年,很多人至今还都是“红黄蓝”的股东,就是因为大家真的热爱儿童教育,期望把这件事做好。

  新京报:创业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挑战,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史燕来:作为创业团队的领头人,最难的是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判断和决策,一步走错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2008年,我们拿到风投后,并没有快速扩张,而是专注内部的梳理和提升,为此还暂停了8个月的加盟业务。尽管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是我坚信只有科学成熟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园所的快速复制和发展。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新京报:在经历了资本的狂热、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后,回归教育的本质越来越成为教育行业的共识,你怎么看教育的回归?

  史燕来:资本、互联网是助力教育发展的“飞翔之翼”,而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以孩子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是“正德”,拥有正直善良的品性、独立健全的人格,快乐自信的态度以及健康的审美趣味。其次是守心,保护自己的内心不被异化、固化、工具化,顺应心灵本真;再者是面向未来的能力。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会陈旧,专业会过时,我们要培养孩子连接当下和未来的意识、情态、价值观和能力,能够适应和改变未来社会。

  为了回归教育本质,让每个孩子享受最适合的教育,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首先,教育要专。注重内涵,做有质量的教育。其次,教育要广,要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第三,教育要慢,不能因为追求快速发展忽视质量把控。第四,教育要新,课程、教材、师资培养等方面都要不断升级,跟上教育机构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转变。

  关于早教市场

  用“一体两翼”战略应对“互联网+”时代

  新京报: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早教行业将面临的变革和发展机遇是什么?

  史燕来:早教市场将进一步扩张和膨胀,触角延伸至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村镇。同时,也将加速行业洗牌。

  未来属于懂互联网的教育者。我们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注重用户体验、口碑营销和社群经济,强调用户参与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与应用,彰显教育价值。

  新京报:未来,红黄蓝又会有哪些新举措?

  史燕来:17年来,红黄蓝的品牌发展经历多次“专业的跨界”,始终没有离开0-6岁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又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推出情境电商、上门早教等新产品、新服务,满足新生代家庭的多元化需求,坚持做“专注的创新”。2015年,红黄蓝牵手蜜芽宝贝组建了中国首家跨境母婴O2O电商公司——青田优品,这是立足学前教育领域的又一次“专业的跨界”。

  为顺应移动互联网大趋势,红黄蓝提出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0-6岁儿童教育运营平台为主体,展开“资本之翼”和“互联网之翼”,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线上线下结合,将文化、科技、教育有机融合一体,搭建多园所、多业态、多品牌互动滋养的儿童教育生态圈,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经济模式。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许晓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