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士渠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
不论时间如何走过,我都在找你
对很多人而言,陈士渠不算陌生:公安部打拐办主任,一个微博上有着950多万粉丝的大V。
他的微博头像是一张怀抱被解救婴儿的漫画像,戴着眼镜的Q版陈士渠低着头,嘴角有笑意。
对大多数网友而言,一旦发现儿童失踪被拐的线索,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陈士渠,他也会将其尽快转交给当地公安处理。
从公安部打拐办2007年成立至今,在他的指挥下,全国共解救被拐妇女儿童10万多人。陈士渠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警察之一。他几乎成了“打拐”的代言人。
不拒绝“打拐”的一切
电影《失孤》正式上映前,陈士渠被导演彭三源邀请提前观影。影片里,井柏然饰演的被拐青年最后找到亲生父母,全村人在桥头迎他回家的那一幕,让他心中一动。
这么多年,山东汉子陈士渠已经习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作为警察,激烈情绪会影响准确判断。”
但这次动容,是因为别人在看戏,他是在看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在长安街南侧公安部四四方方的院子里,陈士渠已经呆了近17年。生活简单得像一枚硬币——一边是家庭,儿子,一点关于摄影的小爱好;另一边是工作:打拐、打拐、打拐。
凡是跟打拐有关的事儿找上门来,陈士渠一概认真对待。从沈腾反串女性宣传打拐的小品《爸爸爸爸爸爸》,到各路媒体的采访,只要是对打拐工作有利的,他不会拒绝。
他能跟你谈论关于打拐的一切,而一旦话题涉及他本人的状况,他的情绪会立刻调整至和“警察”身份匹配的频道,谨慎又克制。
2015年另一部引发关注的电影《亲爱的》,同样取材于陈士渠督办的打拐案例,其中主人公田文军的原型就是与陈士渠早已熟悉的彭高峰。
2008年3月,一个陌生男人在彭高峰家门口抱走了他的儿子彭文乐,此后彭高峰开始3年的寻子经历,也因此与陈士渠熟识。
3年后,在大量微博转发的效应和警方的努力下,彭文乐的踪迹出现。当时部署广东、江苏警方合力解救彭文乐后的情形让陈士渠记忆犹新:找到儿子的彭高峰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陈士渠,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说:“见到孩子了。”
这个细节被导演捕捉到,用在了《亲爱的》最后,被拐孩子的父亲田文军同样哭着说:“见到孩子了。”
打拐的“天赋”
陈士渠拥有超强记忆力,尤其是对数字,其准确性让人吃惊。
站在央视节目《开讲了》的舞台上,半小时里,他一桩桩细细讲述参办过的打拐案件,时间、地点、人名,细节,甚至不需要思索,几乎也没有遗漏,脑子如同一个小型数据库。
他准确地记得《失孤》的原型郭刚堂被拐孩子的身体特征和被拐走的日期:“郭刚堂之子郭振,1997年9月21日在山东聊城被拐,左脚小脚趾和脚面之间有烫伤的疤痕。”
打拐的工作也并非总是停留在案头,他时常出差,深入一线指挥打击解救行动,有时甚至和基层民警一样免不了遭遇风险。
2009年10月,在陈士渠的指挥下,公安机关在南宁将拐卖了36个孩子的罪犯蓝树山控制,他还参加了随后的解救被蓝树山拐卖的众多儿童的行动。
有一次,他和当地警察抱着孩子从买主家走出来时,看到房子周围黑压压的、站满了村里人。但与电影《亲爱的》一幕情境并不类似。围观的虽多,但没人敢暴力抗法、阻挠,最后还是成功解救。
2.0时代的打拐
2010年12月12日,陈士渠的实名微博落户新浪。新兴的网络方式,成了他打拐的工具。
第一年里,他的微博上接到了2000多条拐卖犯罪线索,超过45万人@了他,平均每天收到100多条私信。
“虽不会每一条都回复,但我都会关注,对于每条拐卖犯罪线索,都要布置核查。”陈士渠称。
除了微博,在更多的场合里,他也在推广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由各地警方对丢失孩子报案的父母采集DNA样本,也对各地在街头流浪乞讨和疑似被拐的人员一律采集DNA样本,并将这些数据录入到专门的全国联网的统一数据库。
数据库于2009年5月19日启动,从建立至今,已经比对出接近4000名被拐多年的孩子。采血入库比对成为打拐寻亲捷径。
据统计,目前仍有大约4000-5000名被拐的孩子还没有找到。“因为成年积案,找起来很困难,需要大量摸排,发动群众。”陈士渠称,这也成为他的心痛之处。
冷静的陈士渠很少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发感性的文字,但央视公益寻人栏目《等着你》中的一句话他很喜欢,或许能表达他做这项工作的成就和被拐儿童家长的心声:“太久没见你,或许都已经忘了你的样子,可是不论时间如何走过,我都在找你,只有见到你,我的人生才算是真的有意义。”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你的理想是什么?目前实现得怎么样了?
陈士渠:天下无拐。这是我最常说的一句话。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离天下无拐越来越近了。
2 新京报:这些年最伤痛的事情是什么?
陈士渠:最伤痛的事,是郭刚堂和李静芝等家长各自被拐多年的孩子,还没找到。
3 新京报: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让什么重现?
陈士渠:大学的时光吧,充实而美好。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北京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