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仁 (呼格案复查法官)
快乐就是正义必胜
作为内蒙古知名法律专家,萨仁曾担任内蒙古高院呼格吉勒图案封闭复查组副组长,成为推动呼格案再审的关键人物之一。
事实上,在其28年的法官生涯中,萨仁纠正了多起冤假错案。
法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遭受的名利和物欲的侵扰可想而知,萨仁说,她愿以其经历告知世人,这份职业的最为可贵之处。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内蒙古报道
谈“呼格案”
没有勇气纠错,还在法院当法官?
新京报:是什么促使你积极推动“呼格案”再审?
萨仁:这个案子太重要了,人命关天;再者,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案子在中国刑事审判史上、人权保障史上,肯定是件大事,所以一定要推动。
新京报:你将要改判的是你同事曾经判过的案子,这方面压力是不是特别大?
萨仁:面对昔日的同事,面子上确实有点……但作为这么多年的老法官,面对这个案子肯定实事求是,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该怎么提意见怎么提意见。没有勇气纠错,你还能在法院当法官吗?你还算一个审判组织吗?
新京报:当时有人对你不理解,甚至谩骂?
萨仁:过去合议庭成员甚至亲属有骂过我的,他们说,平时关系都这么好,你不应该这么积极(办案)。他们是有一些误解,我肯定不是为了谁,案子错了能不改吗?何况那是一条人命。
那段时间,照片上呼格的样子总在我的脑海里,通过详细阅卷能感知他当初被审判时的心理变化,从煎熬到绝望。呼格从被抓到执行死刑,非常快,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辩护,他是法治还不健全的牺牲品,非常可惜。
新京报:但是这个案子还是拖了好多年,是不是有很多阻力?
萨仁:有人说,捂一捂,拖一拖,这事就过去了。我觉得,建设法治国家,司法机关只有在依法办案中才能树立威信,才能给公众以信心,有错误你捂着,越拖越被动。谁都可能犯错,纠正了,你接下来做得更好,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谈从业初衷
用法律改变世界,是命中注定的事
新京报:当初怎么想到要当法官的?
萨仁:我是1981年考入北大法律系的,当时对法官这个职业懵懵懂懂,只是觉得它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能够定纷止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实习时是在南京中院,老师对每一个判决内容的执着研究,让人印象深刻,在那儿我感受到法院的活力,更坚定了做法官的信心。
新京报:为何选择回到内蒙古?
萨仁:在北大读完硕士后,最高院决定接收我,但我还是回来了。我本身就是蒙古族,还是希望报效自己的家乡,为自治区的建设做贡献。
新京报:听说你有留在美国的机会,但你还是放弃了?
萨仁:1999年我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我的老师爱德华教授比较欣赏我,希望我能够在美国继续读书或者工作。他说,“你回去之后就会被沙漠埋没了”(大笑)。所以,这些年,我尽量不让“沙漠”埋没我。
新京报:你放弃了那么多,但还是初衷不改。
萨仁:我就是觉得自己在法院能起更大的作用。坚持搞法律,用法律去促进和改变这个世界是我命中注定要做的事。
谈公平正义
每件事情都是历史的积累
新京报:当一个法官是不是特别的艰难?
萨仁:法官没有“好日子”过,永远都在困难当中。
新京报:为什么?
萨仁:比如有一起人命案,被告人做了有罪供述,但在阅卷当中,发现一处血迹无法说明来源,跟被告人和被害人均不符。通过DNA比对,发现这处血迹和另一起命案的行凶者完全相符,很显然先前的判决弄错了。这个案子真是一念之间,如果当时维持了,就又是一个错案。
新京报:原赤峰市市长的减刑案也是你判的?
萨仁:当时报上来的材料,是他搞了不少发明创造,要从死缓直接减刑到16年,专利证书都是真的。我找了很多专家请教,专家认为,这些专利靠他个人是没法完成的。后来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对所涉专利的基本专业知识的答案都是错的。最后按照规定减成无期徒刑。
新京报:为何你每一件事情都那么的认真?
萨仁:因为每件事情都是历史的积累。我希望,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情。将来,等自己老了,坐在夕阳下,回头看自己的人生,觉得还是挺好的。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你的理想是什么?
萨仁:我的理想一直没变,就是希望能够推动内蒙古法治建设往前进。
2 新京报:你使用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萨仁:公平正义。
3 新京报:坚持给你带来最大的快乐和痛苦是什么?
萨仁:快乐就是正义必胜,痛苦就是时间长了些,必须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