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不忘初心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58:不忘初心

饶毅:我思 我试 我乐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饶毅 著名海归生物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饶毅 (生物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高兴就是从痛苦到痛苦,依然保持热情

  2013年9月,饶毅卸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在北大生科院院长任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撰文抨击科研体制和文化、2011年落选院士,都一度将他推上风口浪尖。

  饶毅说,他坚持做的两件事——科学文化传播和科研教育体制的改革,目标永远是动态的。“这样的目标才有趣。”

  分享知识是好玩、有意义的事

  10月5日下午5点30分,诺奖委员会传来捷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饶毅的晚饭时间被密集的电话打断,他停下晚饭,开始为他主编的微信公号《知识分子》撰稿。

  文章是2011年饶毅与人合作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在公号推送文章的按语中,他连发了六个反问,比如我们的体制,在浪费钱,还是能够出现更多的重要工作?我们的文化,是在压制人,还是能够支持更多的屠呦呦、张亭栋?我国科技界由无德、无才、无能主导的现象,是否应该得到改变……

  文章当天的阅读量超过了50万。

  作为一个刚刚上线一个多月,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的微信公众号,这样的成绩让他很满意。

  每天早上醒来,饶毅看到好玩的科学研究成果,或者不错的文章,都会让编辑找时间在公号上推送。在他看来,每一次分享,都是在和公号背后数目庞大的订阅者“共享人类的知识、共析现代的思想、共建智趣的中国”。

  改革带来的活力

  时间回到八年前,45岁的饶毅刚刚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甫一上台,关于学院机制体制、改变院内学术风气的政策迅速铺开:教授预聘制,2007年以后,新晋科研人员的起步职称只能是助理教授,十年内两次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才能晋升;实验室交接制,一改原有的“大教授培养小教授”制度,“老教授”退休后,PI(实验室负责人)不能由原有的副教授自动接管,而要全球海选;学生课程改革,本科生革新授课方式,研究生实行轮转制……

  “改革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饶毅兴奋地说。

  比如学生们学习的动力更足了。饶毅说,他从学生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就连中秋节,学生们也要拉着他去学术讨论。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几年生科院培养出的学生,出国的人数更多了,“可见学生和国际更接轨了。”

  多位受访的北大生科院老师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确实感受到了改革带给学院的活力。

  一位老师举例,饶毅改革中建立的公共仪器中心,改变了以前实验器材被一些老师独占、成为私有财产的状况,“器材的利用率提高的很多”。

  2013年9月,饶毅正式卸任。一次午饭,生科院的一位老师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继续当院长。饶毅想都没想就回:“你见过哪个院长,做出杰出成就的?”

  其实此前,饶毅已经多次表达过卸任的想法。他的理由是,卸任院长职务,才能知道是否建立了稳定的体制机制,才算真正完成改革。

  做一个有趣的人

  卸任之后,饶毅觉得生活更加纯粹了。最喜欢的科研和教学重新回归,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偶尔他还会想起,网友曾把他叫做“科学界的鲁迅”。因为2004年和2010年,他在《自然》增刊和《科学》与人合作撰文抨击中国科研教育体制,犀利直白的言辞,让人印象深刻。

  时过境迁,饶毅觉得,“批判性的建设者”这样的标签也已不再适合他。现在,他更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学生和朋友眼里,他早已经是“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

  当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普通人连名字都听不懂的项目时,他研究的是果蝇打架和小白鼠的性取向问题。饶毅的一位学生说,饶毅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很广泛,很喜欢有趣的研究。

  北大生科院不少学生还记得,2009年元旦晚会上,饶毅和学生一起表演相声《讨饶》的段子。学生问:“你和施一公写中国科学教育应该改革的文章,赚了多少稿费?”饶毅回:“他们经常忘记给我稿费。”

  忘给稿费当然是一句玩笑,但写文章的初心——推动科研教育体制改革,饶毅从未忘记。

  朋友鲁白说,饶毅永远懂得在适当的时机推动相应的改革。比如,2011年,饶毅落选院士,立刻撰文声明以后不再参加中科院院士评选,本意是希望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家的评价方式上来。“他不在意这个声明可能带给他的负面影响,他是无私无畏的。”

  屠呦呦获诺奖或许就是这样的时机。

  从10月5日开始,在《知识分子》上,饶毅每天都编发有关屠呦呦的文章,每一篇都不忘反思中国科研体制。在这个时刻,他一直坚持的两件事——科学文化传播和科研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一次实现了统一。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你的理想是什么?目前实现得怎么样了?

  饶毅:做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动科研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些目标永远都是动态的,没有终点的。动态的目标才有趣。

  2 新京报:在你的生命里,有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持的?

  饶毅:比如从小学办墙报到创办微信公号《知识分子》。比如推动中国科研教育体制改革。

  3 新京报:你的座右铭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饶毅:我思,我试,我乐。想些事情,具体去做,之后不管什么结果,都高兴。

  4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最奢侈的是什么?

  饶毅:我的主业(做科学研究)是可以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我的工作让我可以不以时间和精力去拼事业。

  5 新京报: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目前的心境?

  饶毅:有趣。

  新京报记者 张维 北京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