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小野洋子
【涨姿势】
“列侬之妻”,这是最容易介绍小野洋子的方式,很少有人会注意她作为前卫艺术家的故事。
本周日即将在林冠基金会开幕的小野洋子的展览,是她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展览,可以让人们见识这位前卫艺术家的几件主要作品。“列侬之妻”,这是最容易介绍小野洋子的方式,如果不仔细看她的履历,很少有人会注意她作为前卫艺术家的故事。因为人们习惯通过最简单的语句定义一个人、获得对她的关键信息,而列侬作为流行明星是个显赫的“IP”。在嫁给列侬之前,和列侬不幸遇刺之后,她的个人创作才获得某种“被叙述”的独立性,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尽管她出道的时候是个激进的艺术家,或许还和女权主义拉上些关系。
今年6月初在纽约参观过她在现代艺术馆(MOMA)的回顾展,印象深的除了她的成名作《碎片》——1965年她在一次行为表演中邀请观众依次上台用剪刀剪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的黑白录像,还有件近年的作品是个旋转楼梯,走上去就是一扇玻璃天窗,看得见蓝天白云,还有用愿望树上收集全世界各地观众的心愿、拒绝战争之类的广告招贴,说不上震撼或者刺激,倒是让人感觉“小清新”,和现在各种环保、慈善创意活动中的概念其实差不多。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文化潮流变迁的结果,上世纪60年代青年亚文化推崇的反战、环保的思想乃至一些当时颇具“挑衅性”的创意呈现形式,在90年代以后已经成为主流商业文化的一部分,“小清新化”是时代演变的结果。
观察美国的青年亚文化、反主流文化如何和主流文化对抗、互动,继而融入到更新和扩大了的新主流文化的过程颇有意思,小野洋子是在前卫艺术家约翰·凯奇等影响下从前卫音乐圈跨界到前卫艺术圈。她个人的艺术观念伴随着60年代逐渐兴起的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而发生。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各大院校附近,很多像她这样中产阶级出身的青年人受到左派知识分子和前卫艺术圈的影响,怀着反对保守的冲动进入行为艺术、电影等实验艺术领域,这些文艺圈愤青多主张打破各种专业界限进行实验,挑战主流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观念,挑衅、反对、融合、跨越,涌现出各种亚文化风潮,到1968年前后更是获得流行文化、大众媒体的呼应,列侬这样以青少年为对象市场的摇滚明星也参与其中,这可以说是小野洋子和列侬的思想共同点。
1966年他们相识,后来结婚,可以看到作为前卫艺术家的小野洋子对于列侬的一些影响,甚至合作实验包括噪声、随即对话的音乐专辑。反之,流行文化对于前卫艺术有接受,也有拒绝,比如那些噪声实验音乐专辑就销量很差,列侬和洋子合作几次后对这样的创作也不再感兴趣。
她的确是一个“观念艺术家”——从早期到现在常常从一些看似简单的核心创意、观念出发组织拍摄电影、实施行为、制作装置,注重观众的参与,注重作品与空间、观众的互动,期望把人们从一个封闭空间带到其他的更具想象和可能性的事件/行动/想象中。讽刺的是,虽然她和当年的“艺术愤青”战友曾经看不上画廊里、美术馆里被悬挂、被观看的那些绘画作品,而现在她的作品也进入美术馆被郑重展示,被新一代的、全球各地的中产阶级观众欣赏。
□周文翰(艺术批评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