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文学

《感谢这一刻》里所体现的法国万象

奥朗德前女友出书回顾九年感情,称“现在我得到了解放”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奥朗德与瓦莱丽曾经的合影
《感谢这一刻》

作者:瓦莱丽·特里耶韦莱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有人说,法国人的生活,

  只有爱情和佳酿;

  巴黎的赌场里,

  全是漂亮的姑娘。

  ……

  有人说,法国人爱维权,

  这的确不是虚言;

  女人们都觉得,

  在这里快乐赛神仙。

  ……

  所以我才会住在法国,

  这里比传说中还要好很多。

  她们都想留在我的家乡,

  因为这里有不一样的生活。”

  这是法国老牌歌手米歇尔·萨杜的成名作《我住在法国》里的歌词。确实,法国是无数人向往的一片乐土。

  法国象征着时尚与奢华,浪漫和艺术是法兰西的独有气质,此外,它还是自由民主、多元包容的圣殿。

  那么,在如今这样一个以网络化、全球化和新媒体为特征的新“美好时代”里,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法国这个国家呢?

  出版人:

  这是一本绝对真诚的书

  在2014年法国最火的畅销书《感谢这一刻》中,我们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当然,这本书的创作意图并不在此,书的作者瓦莱丽·特里耶韦莱是法国现任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的前女友,在奥朗德另觅新欢与她分手后,她决定以这样的一本书来回顾两人九年的共同生活,作为对不公的回应,对背叛的反抗,同时,她也想通过这本书来道明种种真相,抚慰自己痛苦不安的心灵。

  我们还是先回到这本书出版时的那一刻吧。2014年9月4日,《感谢这一刻》甫一面世,便在法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从政界各派的代表到文化出版界人士,从媒体记者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关注起这本书,书和书里的内容很快成为超越阶层、跨越行业的共同话题。首印的20万册几天内销售一空,仅仅两周,销售量就达到了44.2万册。尽管此后出现了盗版的电子版本,但它还是以75万册的骄人成绩成为2014年法国各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冠军。

  据统计,《感谢这一刻》拥有至少两百万读者(除法国本土外,还有瑞士、比利时等法语国家的版本,各种语言的译本,以及电子版本),在本书的策划编辑、竞技场出版社的著名出版人洛朗·贝卡里亚看来,这样的销售成绩本身已成为一个政治事件,宏大的读者群为它平添了炸弹式的威力,深深地震撼冲击了当权者特别是奥朗德本人。贝卡里亚认为,这是一本绝对真诚的书,同时,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具有法国特色的故事,所以,它才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

  的确,《感谢这一刻》让法国人更清晰地看到了一位总统诞生的整个历程:多年的默默积累,为总统大选失利当替罪羊,民调降至最低,随即又改变形象,东山再起,历尽磨难,才最终赢得选民的青睐。在这漫长的征途中,有运筹帷幄,有处心积虑,有勾心斗角,有权与利的交易,有艰苦的奋斗,也有胜利后的放纵。

  瓦莱丽:

  曾希望成为米歇尔·奥巴马式的第一夫人

  瓦莱丽是一位记者,她与奥朗德分手的直接导火索也来自于媒体对总统偷情事件的曝光。书中通过对作者本人多年政治报道的回顾,通过对奥朗德与新闻界特殊关系的描述,充分展现了西方记者“无冕之王”的社会地位。

  媒体的监督为作者提供了与政治人物亲密接触的机会,也为她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她既把新闻报道看作毕生的事业,也多次将其形容成一架可怕的机器。在以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为特征的网络时代,舆论监督的力量更是非往日可比。奥朗德任内的预算部部长卡于萨克因偷税漏税辞职,就是由新闻网站最先披露的,而在总统大选后的议会选举中,瓦莱丽冒失地在个人推特上发表短文,支持奥朗德反对的一名前社会党候选人,也引发了轩然大波。

  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里,法国总统无法再具有以往的光环,为了更具亲和力,他们只能将自己定位成“常人总统”。他们需要与社会各界打成一片,自己的寓所也采用的是最简单的配置,可是,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问题繁杂的大环境下,法国人民又希望总统能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和表率性,能在辛勤工作的同时做出有力并卓有成效的决策。

  两种不同的社会期待集中在一个个体的身上后,必然会产生难以解决的悖论式矛盾,书中对总统度假时一再被打扰、一再被指责的描述,就生动地体现出这一点。二十年前密特朗在金融风暴中泰然自若、举重若轻的气度,已经一去不返,不会重现于当今的时代了。

  确实,当今的法国总统既不能照搬本国传奇领袖的处事风格,同样也无法效仿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以奥朗德出轨被媒体披露这件事为例,他最终选择了与瓦莱丽分手,力求不把事态扩大,却又不能斩断情丝,只好左右为难。相比之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莱温斯基事件上承担责任、接受调查的态度,则更显坦荡,更让自己和国民心安。

  这种选择上的差别很可能是个人性格的原因,但更多体现的或许是法国与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区别。淡化领导人的丑闻,迅速化解危机,确实可能是法国人更愿意看到的处理方式。

  不过,美国的价值观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法国社会,这一点在《感谢这一刻》一书中也有所体现。作者在提到米歇尔·奥巴马时,不吝用各种溢美之词来赞颂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类似于她那样的楷模式的第一夫人。但另一方面,作者又嘲讽了社会党内美式风格的候选人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因为对于法国人特别是左派来说,美国既是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也是需要抵御其文化和金融入侵的对象。

  奥朗德:

  没有用“嘴里没牙的人”代指过穷人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能看出法国社会的“政治正确”原则。这一整套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以在言谈中表现出对低阶层人士的歧视。

  按照作者的说法,奥朗德曾用“嘴里没牙的人”代指过穷人,这一明显具有污辱性质的词语显然不符合总统的身份,也成为全书引起最大社会反响的一个焦点。奥朗德其实基本没有回应全书的内容,唯一的例外就是对这句话,他为此公开声明,表示从未用过这样的称谓。

  的确,平等是法国的立国准则之一,对于贫困阶层和处在困境中的各类人士,法国都会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和援助,除了政府尽责外,社会团体的贡献也功不可没。在书中,瓦莱丽花了大量笔墨,列举出她所从事的种种社会公益活动,这是她第一夫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她个人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些活动有法国民间救援队在海地的活动,有与贫困儿童共度假日的活动,有对移民的帮助,对马里儿童的救助,还有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刚果民主共和国受性侵妇女的声援等等。

  不过,这本书并非只是一本单纯的揭示法国政治和社会万象的书籍,它同样是一本以爱情为主题的非虚拟小说,只是这份爱情的主角之一是位特殊的人物,是个抛弃了女主人公的总统。在全书每个章节的开头,我们都能看到这份爱情对她生活的改变,其中有美好的幸福时光,也有分手后的彷徨无措,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爱意和失去爱情后的痛苦。个性的差异,环境的改变,身份的特殊,让这份爱终究没有能够走到尽头。

  2015年5月,已经回归平静的瓦莱丽为这份爱做了结语:“我想,我一直以来就是个自由的女人。但到了爱丽舍宫后,做一个自由的女人实在太难了。别人希望你不要开口,像一棵绿色植物那样生活,只有等别人要求了,你才能开花。没有人应该变成这个样子,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现在我得到了解放。”对于她曾经的爱人奥朗德,她表示并没有原谅对方,因为“烦恼、焦虑和恐惧并没有彻底离开我。”

  此外,我们也不要忽视这本书在文学上的价值。毕竟,瓦莱丽是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她从小酷爱阅读,目前依然在为《巴黎竞赛画报》撰写文学专栏,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文字娴熟的驾驭能力,让全书变得生动风趣,极具可读性。有文学评论家甚至认为,《感谢这一刻》一书具有后普鲁斯特的叙事风格,通过多条时间线的往复交叉叙述,出色地还原了作者与奥朗德相识相恋最终劳燕分飞的复杂故事,非常精彩,也非常不易。

  □书评人 方颂华(《感谢这一刻》译者,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号ibookreview)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