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文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文化
下一篇

古老的百工图像及其故事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匠人》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7月

  犹太裔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二次大战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难不死,他之后余生的写作追忆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集中营有诸多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者,譬如一位老泥水匠,虽然痛恨纳粹德国,一旦被派给任务去建造防空袭的保护墙时,“把工作做好”的职业伦理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一如往常讲究细节、掌控品质,把防空墙砌造得坚固漂亮。“我经常在同伴(有时候甚至我自己)身上,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把工作做好,这个企图是如此深植我们心中,迫使我们连敌人的工作都想做到最好,以至于你必须刻意努力,才能把工作做坏。蓄意破坏纳粹交代的工作,不但招致危险,还必须克服我们原始的内在抗拒。”(《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上海三联书店)

  相似故事,在电影《辛德勒名单》出现非常煽情的桥段,一位以“把工作做到最好”的专业精神指出集中营里某件工事工法不对的妇女,魔鬼军官接受她的纠正后随即一枪毙了她。

  上述两则故事,恰恰印证了《匠人》的旨趣。此书是汉娜·阿伦特的学生理查德·桑内特关于物质文化三书的第一部,虽然作者的企图心大,但我们切莫误会这是一本以历史年代为主轴,缕述人类如何发明器具,累积经验,精进技艺,从劳动之兽蜕变为艺术家、巨匠大师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相反地,他承继了老师阿伦特的核心意念,一如那则神话,潘多拉打开了盒子,释放、散播了种种精灵与危险到人世间,人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工具、器具、机器的同时,人如何、或是否能够时时警醒省思不会自食恶果?不会被人所创造之物反噬,甚至毁灭?危险之潜在,即思考之所在,换言之,在时间里,匠人(或者更客观的“劳动者”?)进化成为艺匠,其内在求完善的伦理一路强化,器具与机械也不断演化升级,而人的思想与社会的思潮更与时代不断翻转,这三者恒在动态地辩证着。

  现在的流行语,魔鬼藏在细节里。理查德·桑内特不事宏观、大历史的庞杂书写,选择以小搏大,从字源、习俗行规、掌故轶闻里爬梳出诸多人物与故事,或许细琐却深具启发,全书遂脉络辐射,椒盐似地发出智慧的灵光。譬如在古希腊,匠人一字“demioergos”,是“公共”与“生产”两个观念复合而成,所以是淹没个人色彩的集合名词,确实是被奴役的劳动之兽。譬如中世纪的金匠,其权威一定搭配着高尚的基督教徒品德,发展成为一套宗教仪式,验金前,金匠念出祷文,以上帝之名发誓含金量是多少。

  “把工作做好”或“把工作做到最好”,不是一句老生常谈的口号,它指涉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包含了实质经验的累积与转化,精神上的内化,最终成为一道哲学命题,人与工作的关系,人是否最后疏离了他所创造的器物?不能理解自己究竟做了什么?这命题虽古老,但今日人所创造或制造出来的器具,其隐含的威胁与致命力,本书序章即以原子弹作为实例。桑内特此书立论的始终系于一念,等于是催促我们“重读”也是再思考那则古老的训诫,自然与文化的对立,人与物质文化的矛盾并立。

  希腊神话潘多拉这名字本身的含义是“各式各样的礼物”,人拥有技艺,创造器物,进而娴熟使用之,或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否也是来自造物者的礼物?技艺确实有其不可解的神祕处,民间始终乐于流传老师傅暗藏一手或者师徒斗智互较高下的故事,桑内特一再陈述一个观点,技艺的教授与学习有“隐形知识”的一部分,那恐怕才是最精粹最关键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譬如肉眼不可见的结晶体,或者是经验,或者是祕诀,最难以口语文字传达,却也是人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的奥妙所在,灵光一闪,心到手到,匠人一瞬间来到艺匠的巅峰。

  桑内特另一有趣论点是匠人痴迷于工作伦理“一定要做到最好”而形成的完美主义,马克思·韦伯称之为“世俗的禁欲主义”。这种为求工作与工艺臻于极致的执迷,对于一般人往往是焕发着艺匠几近神圣的迷人光彩,譬如春秋时干将莫邪夫妻投身洪炉以炼剑的故事。

  相对于我们熟知的阶级、剥削、疏离、剩余价值,桑内特的《匠人》展示了深广的视野,在电脑、互联网与机器人相互为用似乎许诺我们一个美好未来的现在,此书更像是一条历史的拱廊,让我们得以时时回顾,不至于太过盲目乐观。

  □书评人 林俊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