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2015年度好书·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2015年度好书·社科

2015年度好书·社科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作者:弗兰克·巴约尔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5年7月

  希特勒千年帝国的梦想中,包括一个清正廉明之梦,但这个梦却早在这个帝国灰飞烟灭之前,便烟消云散了。尽管纳粹德国的高官不止一次掀起表演式的反腐浪潮,通过公开审判和舆论媒体强调自己的反腐决心,甚至一度让民众真心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对腐败嫉恶如仇的美好国度里。但实际上,这个政权却是从上到下的全员腐败,所谓的反腐浪潮也只是纳粹党内不同派别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手段而已。巴约尔通过大量档案和调查,揭示出纳粹德国是如何在道德的伪善滑坡中堕入毁灭的深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起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甚至可以算是一种美德,而后者才是腐败的真正根源,而那些腐败的个人,不过是从这种腐败体系中分得一点余润而已。这本书再次让我们回想起阿克顿爵士的那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

  《狂澜与潜流》

  作者:李秉奎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8月

  1966-1976年,横跨10年间的中国历史发生了太多事情,但是这本书要探讨的主题与政治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力求构建一部在“文革”时代的私人生活史。作者以当时的中国青年婚姻和性恋为研究对象,涉及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红卫兵运动时期普遍存在“禁欲主义”倾向,为什么运动高潮过后青年中会出现恋爱潮、“拍婆子”与性暴力?政治身份、城乡差距与部分职业的诸多优势,对青年群体的择偶观念与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影响?“文革”中后期高额彩礼的出现及旧式婚俗的“回流”,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以及知青的“晚婚”“扎根婚”是否只是对国家号召的简单响应?

  《民主的历史》

  作者:许良英、王来棣

  版本:法律出版社 2015年8月

  这是一本从中国老一代学者的观点出发,梳理西方民主观念历史的著作。作者祖述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而后经过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直到现代社会的民主进程,勾勒出民主发展的一条清晰的脉络。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后半部分民主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和发展。回顾民主千年以来的历史,对今天中国政治改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这本书是两位老一代学者许良英、王来棣夫妇晚年二十余年合作共同写就的一部厚重之作,尽管书稿未成便遽尔去世,但这部未完成的巨著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它展现出民主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活着的理论,需要后世不断改善更进,方能使其历久弥新。从缅怀两位刻苦执着的学者和回顾上世纪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这部厚重之作仍有其进一步开拓的价值。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德隆·阿西莫格鲁 詹姆斯·罗宾逊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年6月

  为何有的国家富足而充满希望,而有的国家却贫穷而绝望呢?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冷酷却极具说服力的答案:制度——包容性制度在政治上使民众有权利可以参与国家政治,在经济上则强调自由与竞争,这一切都是国家成功的关键;汲取性制度下权力垄断于当权者之手,当权者制定经济政策的目的只是为权力集团攫取利益,这也正是国家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本书值得被一再推荐,不仅仅是因为它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近乎完美地解答了包容性制度和榨取性制度给国家所能带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更犀利地解释了为何一些政治上榨取性制度的国家会通过经济上鼓励自由竞争摆出包容的假象,一时取得增长奇迹的原因,作者预言,这些国家一旦包容性经济的红利耗尽,而汲取性的政治仍在榨取资源,那么国家仍会走向失败穷途。但作者没有解释的一个最重要问题仍然需要不断被提出,那就是:为何一个国家可以如此失败,却仍然存活?

  《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

  作者:岳永逸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本书所展现的是都市化大潮冲击下中国城乡共同体夹缝间的生存经验和心态,这是一部“倍接地气儿”的都市田野调查报告。民间艺术在现代的生存状态,都市新旧参差的民众心态以及那些被混杂和失落的民俗信仰,作者引领我们去回望那些既传统又现代、既守旧又更新的社会。社会学家的困窘在于,他们常常会把现实套入理论的框架之中进行解释,当解释出现问题时,首先思考的不是理论的疏漏,而是现实出了问题,需要按照理论进行“合理”的改造,这也就是所谓社会学家的傲慢,而民俗学尽管贴近社会学,更加亲切可人,但也难免落入窠臼之中,但岳永逸却在反思这种学科的傲慢,待之以一种更新也更贴近生活的目光,作者在这本书里所提问的“我们是谁”,不仅仅是借研究对象之口去认识他们的方式,更是对民俗学科自身身份的一种有意识的提问。

  《仪式、政治与权力》

  作者:大卫·科泽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年11月

  尽管有了那么多研究权力和仪式的书,也不乏将这两种与政治的关联进行剖析,但对这一人类学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仍然以这本书最为扼要简明,且直戳核心。作者解释了仪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为保守团体和革命团体都采用,用以成为灌输权力意志的工具。从古希腊的祭典,到法国大革命的游行,再到现在的阅兵仪式,无不将权力的意志灌输其中,而一直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身陷此中,乐此不疲,从这个角度上讲,本书揭露了一个千百年来的谎言,让那些迷惑仪式局中还自以为是旁观者清的人们明白,在政治这件事上,永远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崖边报告》

  作者:阎海军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这是一本忧伤之书,也是一份个人不乏悲情的乡愁报告。作者阎海军以自己的家乡为个案,细致入微地呈现出乡村巨变和变革中所带来的忧虑。治理的变化、基层结构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变化,既使这座乡村迈入现代,又让它陷入自我身份的焦虑之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数十年来的变迁史,更是乡土中国的命运志。阎海军生长于崖边村,这使他比其他学者更具有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这个村的日常细节和精神状态。尽管这本书就像高默波的《高家村》一样,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这也恰恰是对乡土中国进行重新思考的起点,就像本书的书名《崖边报告》所具有的双重含义一样,它既是一个地名,又是一则隐喻,这确实是一次站在悬崖边的思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