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让科学课不再面目可憎(2)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1月19日,北京市八十中的一堂“饮料中的化学”科学实践课上,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类型饮料的甜度。
新京报记者 杜丁 摄

  (上接D02版)

  【名词解释】

  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面向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课程形式:观察、实验、制作、参观、调查等。

  课时安排:初一年级每周1课时;初二年级每月1-2课时。

  课后评价:考核情况纳入中考评价体系,按一定比例折算计入中考物理、化学学科成绩。

  【梳理】

  出台

  2014年11月14日

  北京市教委正式出台了《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其中的一部分即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首次提出安排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1至2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考核情况纳入中考评价体系,按一定比例折算计入中考物理、化学学科成绩。

  培训

  2015年4月前后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陆续开始组织北京市初中开放科学实践活动相关学科教师培训。

  征集

  2015年7月17日

  北京市教委正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征集公告,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可以参与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

  申报

  2015年8月

  北京市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社会团体、教育系统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单位共申报1200余个活动项目。主要采用“主题课”形式实施,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工作日15时至17时,每次2小时,其中不少于2/3的时间为学生动手实践。

  平台

  2015年8月25日

  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研讨会上透露,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平台跨校、跨区选课。之后,经专家评审的851个活动项目在网上平台上线,涵盖自然与环境、电子与控制、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能源与材料。本学期,学生将自选2个项目,其他3个项目采取学校团体预约或送教上课的方式进行。

  试运行

  2015年10月25日

  北京市教委在其官方微博表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选课作为改革项目,在本学期为试运行阶段。新中考方案还未公布,不会影响孩子未来中考得分。

  ■ 权威问答

  1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初一年级开设“开放式科学实践课”?

  李奕:在这学期的教育改革中,这个项目是当前最受关注的一个项目,现在进行的资源建设,包括供给模式的探索,其实也是一种基本教学制度的变革,定位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学科限制,而形成广义的教育资源。这个广义的教育资源在初一、初二提供的科学开放活动,正好弥补了一个空白。这个空白是,原来在义务教育阶段课改,有一个地方衔接得不太好,原来大家认为,初中阶段之所以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化学课,是因为我们在学科的配备上有一个原先的逻辑——根据数学的知识积累,初二才应该开设物理,初三才应该开设化学,这是对的。但是从“九年”这个大尺度来讲,我们对科学动手、探究意识的培养在初一年级是最明显容易断裂的,如何弥补这个断裂,这个项目填补了空白。

  2

  问题二:这个课程跟学生平时上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课有什么区别?

  李奕:这个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早期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培养?在这个项目最顶层的设计当中,科学动手实践旨在促进孩子动手的欲望,旨在保护学生探究的欲望。甚至在某些场合我们提出,这种课要远离物理课,远离化学课。不要先给学生讲什么叫物理、什么叫分子,不要进行早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知识概念介入,就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研中心开发的任务单,包括现在广泛向社会征集的课程中,要求每一次活动,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3,要保证至少2/3的时间是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没有建立物理、化学这些知识体系和概念之前,能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白一些道理。这也是通过大量的物理、化学甚至生物老师的反思和调研,得出的一个结论。

  3

  问题三:这个项目跟中考改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李奕:在这轮集体的基础教育宏观的改革当中,把孩子放在正中央,尊重孩子的个性选择和爱好,成为核心内容。这个项目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和个人爱好,反映到初中阶段,就是要他们在完成初中三年学习后,会开始有个人爱好倾向,这种倾向在未来的制度安排上是允许中考考核的,这些都是我们过去初中的学校管理、学校制度、老师的教学所不能容忍的,这正是这次基础教育改革最具颠覆性的。这个项目背后培养的学生能力,包括学校的治理习惯、老师对学生的辅导和支持方法,都是一个重大变革。以前我们的教学习惯于加工和辅导,但不擅长诊断和发现,现在则是要求学校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但这个尊重是否落实到他们的意识当中,是不是最后学校在初二、初三有些倾向了,关键在于老师的意识。

  ■ 个案

  科技公司送“超导实验课”上门

  11月6日下午是北京市航天中学初一年级的“开放性科学实践课”时间。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天的授课老师不是学校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老师,而是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超低温(液氮)环境下的超导磁悬浮动手实验”就是在这些“外来老师”指导下开始的。

  当老师把他领进生物实验室时,初一(3)班的伏亦康对于超导磁悬浮还是一片迷茫。课上,“外来老师”给学生们演示并讲解了超导体的磁悬浮和能隙现象实验,在这些老师的操作和解说下,伏亦康渐渐明白了什么是超导,以及超导具有的神奇与魅力,轮到自己动手操作时,更是既好奇又急切。伏亦康说,别看只是一次简单的动手,却让自己明白:要学难的知识,就必须打好基础。

  初一(3)班级王笑则因这一实验生发出无限想象:“如果我们家的网线用了超导体,就算再远的距离,带宽网速是不是也不会减少呢?如果飞机发动机上的线圈用了超导体,是不是发动机会变得很小很小呢……”

  “从孩子们上课的专心程度和眼神中,明显感到了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他们也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北京市航天中学一位老师说,虽然这节课上所涉及的很多知识目前学校课程中还没有学到,但孩子们对前沿科技非常感兴趣。这节课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培训了学生实验能力,为今后的理化学习打下基础。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