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嘀咕
在社会中仍然有许多人为“不会提笔写字”这种自然而然的社会文化发展现象而忧心忡忡,之所以如此,从心理学角度就在于不同年代的人群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交流方式和价值标准不同。
近日,有媒体对武汉5所高校500名90后大学生调查发现,近七成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汉字,二成学生认为写不好字无所谓。其中83.2%的学生认为是电脑、手机和新媒体等工具的使用,使大家容易提笔忘字,更谈不上书写工整了。
这个调查的结论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普及,人们用笔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以我为例,作为高校教师,在我讲授的专业课程几乎实现了全程的无纸化教学。除了备课的课件全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学生的作业和讨论也悉数在开放的网络讨论区提交、评定,整个一学期的课除了期末考试仍然沿用传统的纸笔测试,完全可以做到全程不用纸笔。
因此,反映出当下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们,提笔忘字、写不出一手工整的书写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与百年前,随着硬笔的普及,当时的年轻人相比于前辈,越来越写不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一样的道理。完全没有理由为之而担忧。现在的高校,除了师范生,对学生的提笔写字还真没必要提出什么要求。
不过,在社会中仍然有许多人为这种自然而然的社会文化发展现象而忧心忡忡。如果将那些对大学生“不会写字”感到忧虑的人做下一下梳理,应该可以泾渭分明地划出“鸿沟”来。70后及以前的人群应该比80后人群更为此而感到忧虑;90后人群则比80后人群更不以为然。
之所以如此,从心理学角度就在于不同年代的人群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交流方式和价值标准不同。70后及以前的人群,从小就学习用笔写字,直到成年。像我自己作为上世纪7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第一次接触电脑已经超过20岁了,这就意味着在1995年以前人们书面交流除了少数人使用打字机之外,剩下的几乎全部都要依靠提笔书写。所以,70后及以前的人群尽管在1995年之后也同样迎来了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但从小习得并深入人格地对书写的怀念和积极评价已难以磨灭。例如,70后及以前的人群常常怀念那时候用笔精心书写的情书,花一周的时间鸿雁传到对方手里,再期盼一周等到回信的爱情,也因此无法理解现时代年轻人用QQ和微信维系的爱情,那般地“轻飘飘”。
80后人群对书写的眷念就不如70后及以前的人群。80后大多数在成年之前就接触电脑,网吧里挥霍青春在许多80后人群中是一种青春的常态。所以,他们能够理解,甚或他们自己本身也一样,现时代大学生“不会书写”实在无须挂怀。对90后人群,他们基本上是伴随着电脑、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同步成长起来的,而随身带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则几乎成为毫无用途的冗赘。
因此,完全不必为现在的大学生“不会写字”而忧心忡忡,正如百年前不必为写不好毛笔字的年轻人而忧心忡忡一个道理。从前辈的立场来看是“退化”,从新生代的角度来看是常态,所以,像我这样的“老人家”也要调整心态,适应和习惯“新常态”。
□唐映红(高校教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