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健康周刊·权威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健康周刊·权威访谈

韩德民 “我现在走的路是谋新,不是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现行医疗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的延续,社会资本办医能体现服务价值和差异化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对话人物】

  韩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一位优秀的医者,他是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军人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德民教授先后引进了鼻内镜诊疗技术,提出了鼻内镜外科技术概念,推动我国传统手术进入到现代鼻内镜外科时代,即精准医疗时代,其发明的Han-Uppp手术具国际领先地位;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带动了神经性耳聋的治疗。

  他也是一名医院管理者,曾担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12年。这期间,他曾因对医院发展的诸多前瞻性想法备受关注。现在,他的头衔又多了,他是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的会长,也是优联健康集团的掌门人。

  而在他个人,他更愿意把医者的身份放在首位。

  谈走出体制

  公立医院不可能一直“独大”

  新京报:您担任公立医院院长有十多年的时间,最后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离开体制?

  韩德民:一直以来,手术、讲学、医院管理已经能让我衣食无忧,我确实没有必要非得走现在这条道路。

  但我认为,人的责任和价值是多元化的,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我。我们观察医疗健康的大环境,横向比较,欧美强国已经有了经验和教训;纵向分析,现有医疗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的延续,怎能不与国家市场经济的大局相矛盾?公立医院的扩张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在体制改革中,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难有出路,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政府的绑架。

  新京报:公立医院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是您决定出走的主要原因?

  韩德民:公立医院的排他性也在维护既得利益,长此以往,三级预防和合理的转诊机制也会被破坏。因为垄断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体系崩溃。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学习以预防为主的观念。这么多年后,我们的疾病预防水平仍有待提高。我个人认为,医疗与健康密不可分,健康维护得好,医疗压力自然就小,反之亦然。我在公立医院时,也在改革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革的难度也比较大。

  我现在迈出的这一步似乎有些破釜沉舟的感觉,我也知道要承担一些风险。但我还是要走出来,希望能走出一条符合国家利益的、多赢的路。

  谈医院管理

  在这要随时考虑医院的“生死”问题

  新京报:从十多年的管理公立医院和近年管理社会资本办医的医疗机构的对比来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韩德民:在管理公立医院的过程中,完成摊派下来的任务是工作的一部分,如各种例行会议等,院长及医院的自主权是有限的。

  在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自主权相对较大。但另一方面,要考虑的问题也更多,医院如何生存下去?除了运行及管理机制外,如何将医院的团队组织起来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如何在医院内部形成较强的战斗力并形成良性循环,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公立医院,咱照惯例做,也能保证医院的运行,但在这里,随时都要考虑医院生死的问题。生存压力是巨大的,包括资金投入、服务质量,要做的事更多,运行规则和管理手段都是全新的,这也是一个新的事物,管理上也会有一个全新的磨合过程。

  新京报:在患者的接受度方面如何?

  韩德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和习惯,相对来说,人们对公立医疗机构更加信任,社会资本办医要吸引患者,就要打出品牌,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也是一条新路,形成新的服务模式,并不容易。

  谈社会资本办医

  资方的“狼性”不是坏事

  新京报:资本的逐利性是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面对的共同问题,在医院运行中,如何避免资本的逐利性?

  韩德民:赢利是资本的目标,但其实现有的公立医院也在赢利。无论谁来办医,一家独大势必会形成垄断,关键在于形成公平的竞争,才能满足多元化、差异化医疗市场的需求。社会办医效果短期看不出来,时间一长,优势必将显现。一直有些声音关注社会资本的“狼性”,但我想,某种意义下,这种狼性来自企业生存的需要。我个人并不认为这种“狼性”是错的,在市场医疗资源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种“狼性”,社会资本恐怕很难在竞争中存活和发展。另一方面,“狼性”并不是社会资本的唯一特征。此外,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能够充分体现出服务的价值和差异化,给患者和医生更多选择。公立医院医生资源很多,但因为某些手术的风险性,专家时常回避。有些手术是有极高价值的,但收费标准不能充分体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就医需求,也能有助于医患矛盾的缓解。

  新京报:医院目前运营情况如何?医生资源是一家医疗机构的核心资源,在您看来,体制内医生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如何吸引医生资源?

  韩德民: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通常开始都有一个磨合期。我们从9月初正式运行到现在,已完成过百例手术,其中不乏高难度手术。

  我们也整合了一些体制内医生资源,也带来了团队。可以说,随着社会资本办医和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放开,社会资本办医的春天来了,虽然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也很坎坷。从数量上来看,医院目前全职的医生很少,到诊专家则在八十人以上,他们都是国内各领域顶级的高手。

  我们也跟首都医科大学联合成立北京医学中心,北京优联耳鼻咽喉医院也是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附属医院,目前我们的外聘专家分为三层:一是学术指导专家(全国范围内的博导为主),二是临床技术指导专家(以博导为主,具有专业技术特长),三是临床技术型专家(副高以上,拥有专项技术特长),我们也在逐步整合资源。

  新京报:您认为社会资本办医的关键是什么?

  韩德民:我觉得现在的关键是要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一下,我也希望能够打造出一种模式,虽然这并不容易。明年,我也希望通过收购或新建的方式,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再新成立5-6家医院。

  下一步我们在教育方面也会跟进,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可以办一所社会办医的医学院。敢于担当和承担社会进步的责任,是我的追求。

  我认为自己就是一块磨光了的铺路石,我并非在创新,而是在谋新。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一个体现差异化医疗服务特点的崭新模式的出现。 ——韩德民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