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特别报道

5000名学生换校区“山景房”里看星星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23日,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新校区,实训教室内摆放着一个民航客机模拟实验舱。
媒体正在参观民航客机模拟实验舱。这个实验舱完全按照真机标准设置,长17米,宽5.64米,高2.77米。
23日,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新校区比老校区大20倍,学校工作人员在校门口扫雪。

  从位于西三环六里桥的家,搬到东北六环外的顺义杨镇,刘煦没有犹豫太久。

  这位北京城市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在学校搬入新校区、需要教师开展学生工作之际,带着爱人和3岁多的孩子一起搬到了顺义。

  和她一起的还有4名同样常驻顺义的教师。另有200多名教师,每天乘坐校车往返于位于北四环的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校区和顺义校区之间授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大背景下,即将从拥挤的核心城区搬入郊区新校区的,除了北京城市学院,还有北京工商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

  据统计,今年9月开学,上述三校已经有6600多名学生在新校区开始了读书生涯。

  这一数据还将继续增加,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有序疏解核心区的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推动部分教育功能有序迁出。

  同时,京津冀三地之间教育部门也会逐步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教师挂职交流等模式,推动建立健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优化布局。

  5000人进驻顺义校区 晚上能看星星

  李一硕家住丰台,在北京上大学,却两周回一次家。

  今年9月,他被北京城市学院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录取,正逢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一期投入使用,李一硕和其他2015级新生一起来到了顺义新校区。

  “你知道这里有多漂亮吗?”见惯了市内拥堵的交通和雾霾,23日李一硕看着校内的雪景说,在顺义的夜晚他经常能看到群星闪烁。

  与他同时搬入新校区的,还有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刘煦,与学生不同,她家中还有一个三岁多的孩子,离不开父母。

  “学校搬到新区后,学生工作必须跟得上”,最终,刘煦举家从西三环的六里桥,一路向北搬入东北六环外的顺义区杨镇,“爱人孩子都来了”。

  与她一起的还有4名教师,仅一名单身,“适应之后,感觉生活上产生了很多质的变化”,刘煦说,她已经适应了顺义校区优美的环境,和淳朴安逸的氛围。

  变化始于2015年1月,据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介绍,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任务,该校制定了疏解目标与阶段任务。

  一方面,该校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完成了原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顺义一职、汽职三小合并以及划转入北京城市学院的工作,刘林说,同时也完成了顺义新校区一期建设,利用暑假对道路、绿化、水井、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实验实训室等教学设施、信息中心、宿舍等工作生活设施的改建、增扩、新添等。

  刘林说,9月份开学后,顺义校区(一期工程)已经有2015级新生和2014级部分老生共计5000余人进驻,主要是信息技术类、文化创意类、国际商贸类、现代服务类、城市建设与环境管理及城市交通运营服务类、航空服务类学生,和专、兼职职工近千人。

  校园发展升级 学生住进“山景房”

  对于北京城市学院来说,划转并校和学生迁入新校区,只是开端。

  新校区内配备了充足的教室、操场和部分专业的实训室。比如,空乘专业就在实训二号楼专享了一间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实训教室,里面摆放着民航客机模拟实验舱。

  这个实验舱完全按照真机标准设置,长17米,宽5.64米,高2.77米。舱体外部是形体教室,可以训练学生坐、端、站、走等服务模式,内部则是完全与实际机舱一样的训练舱。

  空乘专业的学生大一学习完理论课后,就能到模拟舱接受实际训练。空乘专业教师张超说,去年大一的学生搬到新校区之后大二,正好赶上能使用这个模拟舱。而空乘实训基地里,还同时摆放着199个各型号的飞机模型。

  宽阔与拥挤,是新校区与老校区的鲜明反差。“老校内的空间很狭窄,学生公寓都不够”,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郑显松说,过去多年,学校只能在校外两公里到四公里的地方寻找合适的房屋,来解学生住宿问题,学生上课需要坐公交车往返。

  郑显松说,搬入顺义后,意味着学校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校园环境、建筑设备都有了升级改造”,他笑称,环境优美的校区是“山景房”,让人放松,有利于教育教学。

  校车往返学校和地铁站 半小时一班

  由于还有部分教师需要往返于老校区和顺义之间授课,北京城市学院开通了专门的校车路线,“每天三趟,最早的六点一刻就要从市里出发”,郑显松说,这意味着有的老师5点多就要起床出门。

  不过,顺义校区也有5趟班车,每周四、五往返于学校和地铁站,“每半小时一趟”,李一硕说,地铁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进城,感觉很方便。

  根据该校目前规划,2016年9月将完成二期工程,届时会从城区疏解近万名学生;2018年三期工程完工后,全校2.3万名本科、专科学生将全部进驻顺义。

  位于北四环的中关村校区,则会成为“聚人少、效益高”的研发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不再承担任何教学功能”,刘林说,而是改建为公共服务性质的创业孵化园区和研发基地,将引入3D打印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亚洲文化设计中心等项目。

  他还表示,上述园区的孵化成果和研发成果最终要落户顺义,使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研发园区与顺义杨镇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在疏解2.5万名师生的基础上,间接带动现有市区产业人口3万-5万人至顺义杨镇,打造一个首都主城区城市新兴服务业转移、人口疏解的示范工程。

  ■ 对话

  京津冀教育部门已签协作框架协议

  组建“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

  北京市聚集着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又有大量聚集在中心城区,随着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启动,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北京有何疏解任务?未来又将如何与天津、河北协同发展教育资源?23日,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进行了解答。

  市属高校疏解已有阶段性进展

  新京报:北京市教育功能疏解的任务是什么?

  李奕: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这要严格控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大幅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推动部分教育功能有序迁出,加强教育人口调控。

  其次是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要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优化提升,提升市行政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水平。

  最后,我们也要与天津、河北一起推动教育事业合作发展。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建立健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加强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

  新京报:目前教育功能疏解进展如何?

  李奕:市教委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加强对所承担疏解任务的组织领导,同时在疏解工作中,区县高度重视,在整合院校划转至市属高校、学校教职工分流和人员安置问题,以及在学校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目前市属高校疏解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比如北京城市学院对原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划转接收,就顺利完成了编制调整、学生划转、人员安置、资产转移、招生安排等工作,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新京报:学校搬迁需要资金支持,这方面如何解决?

  李奕: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两个方面。

  比如北京城市学院通过市、区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和学校自筹,共计投入近1.5亿元对顺义校区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进行了初步改造。

  同时,市级财政给北京工商大学追加636万元,用于新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批复了专项经费10291万元支持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该校1.4万平米的学生宿舍和新食堂已竣工,体育馆等设施正加快建设,行管楼正在发改委办理核准。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再校内扩建

  新京报:教委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服务和保障好首都的核心功能?

  李奕:一方面我们通过市级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合理流动。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市级统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农村专项计划以及“双培”、“外培”计划平均分配到各区县等措施化解郊区学生向中心城区流动。

  另一方面,确定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中教育部分目录,严格执行2014版《目录》各项规定,切实控制教育规模增量。同时,在2015版《目录》适用于城六区部分,新增一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再校内扩建”。

  北京8职教集团已与津冀院校“串联”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三地教育部门将如何协作?

  李奕:我们会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建立健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优化布局。

  目前,市教委正积极推动教育部与三省市教育部门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教育协同发展的对话平台。

  近期我们已经与河北省教育厅签订《京冀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与石家庄市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北京-唐山优质教育资源合作项目。

  新京报: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目前有哪些成效?

  李奕:主要是鼓励扶持在京高等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教师交流挂职等多种模式,开展区域教育合作,也组建了“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

  比如今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三校联合正式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三校会通过师资共享、联合培养、智库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

  同时我们也支持京津冀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优化学校、专业布局。目前北京的8个职业教育集团已经与天津、河北的同类型院校开始“串联”,共同研究教学方案,还将与企业沟通,让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

  新京报:除了学校联盟外,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向周边辐射?

  李奕:我们会以北京数字学校作为主要载体,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北京周边地区辐射,从而推动进行一体化学校、集团学校、联盟学校在课程教学、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共建共享。

  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的合作交流形式也会进行创新,比如北京数字学校为唐山市开通1万个教师账号,免费提供北京数字学校课程资源。还开通了微课应用平台,在唐山市遴选10所试点学校开展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试点。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