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八处世界遗产遗址已全部对游客开放(3)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尼泊尔古建上随处可见的木雕,每一处都是那么美。图/幸鹏
工匠在修复文物。

  (上接D03版)

  ■ 文物修复

  64个家族里世代传承的技艺

  你可曾为加德满都古庙、宫殿上那繁复、精美的木雕所震撼?

  在震后恢复的这段时间,如果是热爱历史建筑的人,到访尼泊尔的一大收获就是,有机会看到本地最好的能工巧匠,以世代相传的古老技艺重建和复原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

  在这个谷地共计有三座位列世界遗产的古城中,加德满都古城的损毁较为严重,已在积极的修缮中,但是另外两座同样无与伦比的古城——帕坦和巴德岗部分建筑损毁,整体而言受地震影响不算太大,起码不影响参观,游客所向往的诸神的集市的动人场景依稀就在眼前。正在修复的神庙和古建筑,有些甚至是在持续1934年的震后复建,可见,这种对遗产的敬畏、保护和修缮,是此地的传统,也是尼泊尔人在世界各国专家和组织帮助下的虔诚坚持。

  一些近年来修复的建筑几乎没有在地震中受损。比如巴德岗的Chyasilin Mandap,这座寺庙始建于17世纪,在1934年的大地震中被毁,直到1980年代末,在德国工程队的帮助下,它重现在古城巴德岗的杜巴广场。由于部分使用了原来的建材,内部改作金属结构,它在今年的地震中完好无损。

  但是尼泊尔人也许并不认可外国人的修缮方法。尼泊尔著名的历史文物专家Anil Chitrakar对这种给传统建筑添加新材料的做法不以为然。作为尼泊尔当地彩绘世家的一员,Anil信奉用最传统的方式去修缮传统建筑。

  尼泊尔的文物修缮制度几乎和它的文物一样历史悠久。所有参与修缮文物的工匠都是当地人,他们来自64个家族,每个家族所掌握的修缮技艺不同,Anil的爸爸和儿子都擅长彩绘,也有的家族专门做银器,有的专长是木雕。

  对于一个每80年就会发生一次地震的国家来说,每个家族范畴内的两三千个家庭无疑是文物得以妥善修缮的生力军。资金严重不足的文物修缮工作职能提供给工匠们一部分庄稼地里的收成作为报酬(其实工匠们不把它称为“报酬”),此外,工匠们还需要自己去做一份工作,并且兼种庄稼,才能糊口。Anil虽然已经蜚声国内外,但是他也坦承自己做三份工——修缮文物、工程师、种庄稼。

  在加德满都谷地,受到地震威胁但并未倒塌的建筑大多用木头支撑,用以加固。在4月的地震之后,发生了400多次余震,这些木头及时挽救了相当一部分古建的生命。

  在帕坦古城杜巴广场博物馆的院子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木雕部件,上面刻有当地文字。Anil解释,这些木雕都来自于受损文物中,工作人员把它们清理好,按照编号码放整齐,在度过了前一段时间的雨季之后,工匠们已经开始对这些部件进行修复。

  有些编号甚至已经存在了600年,经历了多次不同的自然环境侵害。比如著名的猴庙在最近800年里,已经15次受损。

  “瑞士有名表,但我们有的是时间”,Anil的话简直就像是一个冷笑话,他说尼泊尔人并没有具体的计划,要在什么时候修好这些建筑,毕竟他们“也不着急,因为重建的过程跟结果一样重要”。

  (下转D08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