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北京中小学的“雾霾战”(1)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因家中无人看管,府学小学美术馆后街校区教师汤燕对唯一到校的学生进行音乐辅导。通讯员 周良 摄
东城区和平里四小研究制定了《雾霾应急自主学习课程表》。通讯员 周良 摄
一位五年级学生在家收看《北京数字学校》视频,进行自主学习。通讯员 周良 摄

  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发出雾霾红色预警后,北京中小学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雾霾假期”。虽说学生和老师都不用正常到校,但正常的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并未因霾停歇,而正以另外一种面貌呈现在虚拟空间中。

  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也在用他们的智慧对雾霾展开思考,一些别出心裁的科学设计正在一些孩子们手中变成现实。

  很多老师和学生正在用他们的行动说明:对于雾霾,我们不会无所作为。

  12月8日清晨,北京市十八中初三年级的教室里空荡荡的。初三学生并没有按时到校,而是在各自家里打开电脑,登录“方庄集群云平台”网络,进入云课堂频道,开始浏览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一天的网络学习计划。

  这是12月7日北京市教委因雾霾红色预警而紧急下发中小学放假三天通知后,方庄教育集群启动的云平台网络教学预案。

  教师

  上传微课在线教数学

  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不断得到锻炼。

  北京171中学数学教师陈凤飞就在雾霾假期里录制了一段微课。一张白纸、一支笔,外加一部手机,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备。通过这节微课,陈凤飞讲解了抛物线的定义、特点等知识。小小的视频录制完成后,陈凤飞打开北京数字学校云课堂网站,将自己录制的微课,上传到了自己的个人中心。准备就绪后,陈凤飞又将自己的微课发布给教授的班级。

  不到一天时间,课程的学习人数就有490人/次,班级40名学生中有27人完整地学完了课程。从100多分钟到4分钟不等的学习时长,陈凤飞可以看到每个学生迥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都是多次、反复观看了微课。而且在观看微课视频时,经常拖回来继续观看。

  除了教师在在线平台的“微课”教学,一些学校也采取了远程集体授课的模式。

  12月8日早上7点40分,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就利用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通过5间高清直播教室和1间录播教室,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课程直播和视频资源的在线学习。清华附中永丰学校执行校长孟卫东表示,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为保证直播课程的质量,教师们进行了严谨的组内讨论,并制定了合理的教学方案。

  据统计,截至12月10日下午16点,北京数字学校在歌华有线电视和网络平台两个渠道的累计总访问量达到368万次,32万学生到北京数字学校学习。

  教研

  教师组群网络观摩研讨

  不仅学生的教学活动采取网络互动的形式,教师的教研活动也在雾霾假期中尝试采取网上互动的方式。

  原计划于12月9日在25中进行的“景东学区”思想品德八年级教研活动并没有因这次雾霾红色预警而取消,唯一不同的是,教研地点从会议室转移到了网络上。据了解,此次教研活动由“景东学区”兼职教研员、25中思想品德教师苏艳负责组织,前期做了大量的联系、准备的工作。

  12月9日早晨8点半,在景东学区兼职教研员郭雪翔的组织下,老师们准时打开手机、电脑、ipad,通过微信“新东城初二教师群”,观看了由苏艳主持的“网络教研”。

  苏艳说,教研活动是教师工作中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学校通过对网络和技术的运用,使得原计划的教研活动没有受到影响,在线互通有无,隔空交流信息,用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保证了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9日,城六区中小学生在家人数约69.7万人,到校约4.85万人;远郊区县在家人数约587660人,到校约36278人。在家学习人数超全市中小学生总数9成。

  学生

  针对雾霾发起科学研究

  除了应对雾霾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雾霾天气本身也成为教学对象,一些中小学会引导学生对雾霾本身进行科学调研,组织相关活动。

  广渠门中学一直很重视防雾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很多学生也对雾霾话题很感兴趣。去年,就有学生排演了一个科普剧,幻想做了一个装置,能够把空气进行收集、过滤;去年雾霾刚开始引起公众重视的时候,有学生还去胡同等地方做了很多调查;今年还有学生想调查地铁的雾霾是否比地面更严重。目前,学校正计划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让学生参与到该校利用微生物进行防霾的课题当中。

  在北京第二十一中学,学生们则在此前进行过雾霾天气与非雾霾天气空气细菌的差别的研究对比。学生选择了校园、教室、教师办公室三个采样地点测定,对比雾霾天气与非雾霾天气空气细菌的差别。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空气中细菌数量是与PM2.5的浓度相关的,呈正相关,并且不同区域细菌数量不同。户外多于户内,人多的区域多于人少的区域。这篇由一篇报纸报道而引发的调查,让学生对雾霾天的环境状况有了更为真切的认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