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刊·嘉宾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31: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刊·嘉宾访谈

蔡衍明 移动互联网时代专业媒体无可替代(2)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科技打破媒体原本定义

  新京报: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蔡衍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好比15世纪末哥伦布寻找新大陆。他的举动,造成了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物种迁移和文化冲击。今天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助推下,人类可以透过移动载具随时和世界相联,同时享受“信息无所不在,新闻随手可得”的境界,生活就如同进入全新的“大航海时代”。

  新京报:在这样一个“大航海”时代,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蔡衍明:最重要的改变是“以人为中心”,正如李克强总理今年在两会提到“互联网+”时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如今是人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

  比如说,过去我要到欧洲旅行,我必定要在出国前就备好相关的信息和参考资料。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在旅行途中只要携带移动设备,随时可以得到我所要的信息和背景解说。

  新京报:旺旺集团作为零售食品商,近年来也屡屡进军媒体行业。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环境有何改变?

  蔡衍明:对媒体环境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时间”。过去,传统媒体的电视播出有所谓的“黄金时段”,报纸也有早报、午报和晚报的固定阅读时间。但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使用者完全可以不受时间的制约,何时想看,何处想看,用什么看,完全由使用者当家做主。移动互联彻底将碎片化时间变成重要资源。

  传统媒体往移动互联网转型,最重要的工作是全媒体化,比如报纸要在互联网上做电视、广播。

  新京报:移动互联网对媒体生存造成的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蔡衍明:是广告和订户被抢走。传统媒体上的广告,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完全会向互联网移动,因为还会有大型科技公司从中拦截。在中国有BAT,在国外有Facebook和Google等科技大擘。

  新京报:媒体是否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蔡衍明:我们现在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如同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刚研发出电灯泡的时代,这些发明今天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那时是史无前例的。现在移动互联网也一样,完全没有前例可循,媒体究竟要如何转型?朝什么方向转型?要转型成什么?现在没有人可以说了算。但任何人也都有机会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

  新京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应该做些什么?

  蔡衍明:在这个时期,科技打破了媒体原本的定义。未来任何公司或任何人都是媒体,传统媒体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是第一步要做的事。

  每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就想到我们的公司训第一条,“确实认识自己”。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必须先思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现有的规模发展到什么规模,更重要的是和科技做好朋友,在不断地尝试和试验下,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移动互联网。

  “自媒体”需专业团队支撑

  新京报:有些网上的帖子说“记者”这个职业未来要消失。移动互联创造了无数个“自媒体”,专业媒体人还被这个时代需要吗?

  蔡衍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专业媒体人的需求更高。因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巨量讯息,专业媒体人的角色,提供的是“筛选”和“过滤”的讯息,让使用者不至于浪费时间阅读无效的新闻,这个角色是无法被取代的。

  “自媒体”的确是让话语权由媒体下放到个人,这使得以往资讯不对称的问题完全被打破。不过,“自媒体”还是必须有专业团队在背后做支撑。

  新京报:媒体和自媒体是什么关系?

  蔡衍明:媒体是个平台,是可操作的资源,让专业媒体人在这里可以做个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或“策展人”。媒体集合了多个“自媒体”,自然也就成为多方位、多渠道的“意见领袖”,两者相辅相成。

  专业媒体人除了在媒体写稿外,也必须经营社群媒体,使自己分享的讯息源是即时、真实又专业,打造个人品牌。媒体则必须把专业媒体人当成品牌来经营,使媒体成为多品牌的平台。正如同高档的百货公司,里头有许许多多国际精品进驻,记者是精品,所属的媒体则是高档的百货公司,在使用者口味变刁的年代,这么做才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汇聚。

  网事

  新京报:你手机有多少个APP?最常用是哪几个?

  蔡衍明:约有20个,最常用是中时电子报、翻爆、中天快点TV,还有手机百度等。

  壹

  贰

  新京报:你网购吗?买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蔡衍明:我不曾在网络购物。

  叁

  新京报:你最常用哪种方式上网?

  蔡衍明:我主要用手机上网。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