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寻找中国创客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寻找中国创客

致敬2015,致敬创新力量(1)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7月9日,寻找中国创客举办《发掘B2B领域下一个BAT》主题论坛。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寻找中国创客”活动开启报道。
寻找中国创客论坛报道版面。
寻找中国创客项目报道版面。

  2015年行将过去,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里程碑的年份。

  这一年,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长历史性破7,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存量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的高度。

  这一年,无数年轻人主动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选择创业,形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第四场创业浪潮。与前几次浪潮不同的是,资本这回扮演了更强烈的推动作用。

  这一年,新京报开启“寻找中国创客”活动,聚焦时代弄潮儿的创业故事:毛大庆、施侃、杨文杰……有一些名字已功成名就,但是选择在全新的起点再度出发;有一些名字,现在还不为世人所知,然而正如同上世纪90年代的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周鸿祎那样,时代的趋势和创造性的事业,也将把其中的一些名字擦亮,新一代的创业传奇,会从中诞生。

  “寻找中国创客”活动,同时还关注了一批生猛崛起的投资机构,他们手握雄厚资本,和创业者一样勤奋进取,以资本的逻辑,助长着中国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量。

  双创之春,大风起兮

  寻找中国创客故事的开头,源于春天的一个提问:

  “总理,我很想知道,您个人网购吗?”2015年两会总理答记者问会上,新京报记者提问。这也是26年来都市报首次获得向总理提问的机会。

  “在场的各位都有网购经历,我也不例外,最近买过几本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回顾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政策的节点,每一轮技术的进步,都会孕育出伟大的公司。从1984年柳传志那一代人下海,到1992年前后下海热潮再起,再到世纪之交的互联网热潮,每一轮的创业浪潮,都催生了一批伟大企业。联想、万科、海尔以及BAT,这些商业巨头,几乎都是诞生于这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成长于创业热潮之下。

  如今,新技术推动,新政策呼应,二者形成的合力,激荡起一个创业的巨大“风口”。

  两会结束后不久,5月份,新京报启动了“寻找中国创客”的活动,以主流媒体的身份,为这个创业时代的弄潮儿们提供舆论支持,为优秀项目的脱颖而出提供报道支持。

  创客导师,梦幻阵容

  从“寻找中国创客”立项到项目启动运营,新京报前后只用了两个星期。

  今年5月21日,新京报正式启动“寻找中国创客”大型创业报道及大赛活动,关注以“互联网+”为风口的创业热潮,邀请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王健林、俞敏洪、雷军、郭为、周鸿祎,以及著名创业投资人李开复、沈南鹏、徐小平、熊晓鸽,担任“创客导师”,为参与活动的创客项目“把脉”。

  同时,新京报邀请了红杉资本、IDG资本、DCM创投、创新工场、真格基金、K2VC、联想之星、微软创投加速器等知名创投机构作为活动支持机构,支持参与活动的创客项目创新创业。

  几位寻找中国创客导师,如柳传志、王健林、熊晓鸽、李开复都坚定地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代,这个时代里一定会诞生伟大的企业。

  俞敏洪说,创新创业活动不能搞成运动式的、一窝蜂,而是需要理性的引导。新京报发起的“寻找中国创客”活动,就能起到这么一个引导的作用。

  创客新秀,脱颖而出

  或主动报名、或机构引荐、或在创客活动现场毛遂自荐,一批创客新秀在新京报创客平台上脱颖而出。

  辞别旧日的荣光,2015年,46岁的毛大庆重新出发,以美国wework为蓝本,做中国的创业共享办公空间,甘做一个创业者背后的“五星级保姆”,目前优客工场预计将能容纳3000家企业办公。

  一批海外留学生辞去跨国公司高管职务,纷纷回国创业。AnG创始人施侃、买单侠创始人胡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同班同学,施侃曾供职Intel(中国),胡丹则是红杉资本前副总裁。施侃梦想改变网络广告的游戏规则,胡丹要为蓝领人群做分期消费产品。受到同学影响,斯坦福的另一位同学肖广也辞职创办车到加油。

  在6个月时间里,寻找中国创客陆续筛选并介绍了300多个创业项目,涵盖了B2B、教育、美食、信息安全、旅游、智能硬件、SAAS、互联网金融、招聘、二次元、汽车后市场、灾难救援、情趣创业、垂直社交、涉农创业、精准营销创业等领域的优秀早期创业者。

  如果将时间坐标轴延伸,或许这场创业浪潮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本身,它也在推动人们认知的改变。创客导师徐小平说,他的许多认知也随着这批创业的年轻人发生着改变。

  媒体力量,助推创业

  项目启动一个月,新京报网后台就收到报名参赛项目超1000个。其中新京报重点报道过的项目超过200个,在新媒体平台推介过的项目160个。寻找中国创客公号推出“投资人笔记”栏目后,不少投资机构和创投媒体也开设类似栏目。随着寻找中国创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主动关注、联系项目组。有的报道刚发布,就有投资人找上门来,寻求项目的联系方式,求“约会”。

  据三弟画饼创始人吴一黎介绍,9月16日,《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对其项目进行报道后,很多小微创业者打电话表示希望购买机器,还有人想做区域代理;另一方面,一些投资人看了报道,产生了投资意向。“初创企业招人最难,我的好多员工,是看了新京报的报道后主动来应聘。”

  据易快报创始人马春荃介绍:“我们做的是一款企业报销软件,帮助企业实现移动化、电子化的费用报销管理。新京报报道后,好几家企业看到,慕名找过来要合作,因为报道带来了实际业务的增长,没有比这种感觉更棒的,非常感谢得到新京报的认可。”马春荃说。

  宜花科技创始人则透露,经新京报报道后,有10家以上媒体给宜花做了专题报道。好停车也有四五家创投媒体找上门为其做报道。

  ■ 数说

  项目启动一个月,新京报网后台收到报名参赛项目超1000个。

  寻找中国创客陆续筛选并介绍了300多个创业项目。

  5月至12月,新京报累计创客报道版面超120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