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认为,“看病难”的关键问题在于医疗资源不均衡,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医疗的强项。预计未来几年,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规模应用,完全有机会推动中国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体系效率的提升,实现“弯道超车”。
谈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和医疗资源“握手”
新京报:如何理解互联网医院?
廖杰远: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就医流程效率的提升,如网上挂号。第二阶段是创造团队医疗。两个阶段都是在IT行业进行,并没有让互联网和医疗资源“握手”。
在当前的第三阶段,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去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乌镇互联网医院就是如此。这意味着,不管是偏远山区还是发达城市,百姓都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新京报:乌镇互联网医院有何特殊之处?
廖杰远:它是中国唯一一个实现规模的在线诊疗、电子病历共享的医院,也是唯一一个电子处方试点。它和国药集团等合作,国药可根据电子处方为患者及时配送药品,或让患者就近自取,大大减少流动环节成本。
12月10日,全国第一张互联网医院电子处方在乌镇互联网平台上由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开出。处方开出后,患者通过乌镇医院APP在线完成药费支付,一两天后药品就由国药配送到家。
新京报:乌镇互联网医院主要提供以复诊为主的在线咨询和诊疗,有何考虑?
廖杰远:考虑到病人初诊时需要检查甚至物理测试,也需要和医生面对面接触,所以我们建议初诊去医疗机构。另外,中国每年70多亿人次的医疗门诊量中,超过60%是复诊。许多医生反映,很多病人的随访和复诊,通过互联网完全可以做到。如果复诊患者在网上疏解的话,公立医院的压力会大为减少。
谈“看病难”
互联网可高效解难题
新京报:互联网可否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难题?微医做了哪些尝试?
廖杰远:医疗资源不均衡根本原因在供需不匹配,这是“看病难”的关键瓶颈。目前行政主导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工程,因缺乏医疗机构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无实质性推进;同时,患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较高,以致医保报销比例对社区首诊的吸引力不大。
高效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思路应该是互联网,因为均衡医疗资源配置恰恰是互联网的强项。今年3月28日,挂号网正式发布了医生在线协作组织微医集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希望通过团队医疗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医、患匹配优化,实现分级诊疗落地。
新京报:互联网如何解决当前分级诊疗的一些难题?
廖杰远:我对互联网分级诊疗目标的理解是“双下沉两提升”。即把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专家经验下沉,提升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患者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
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如何提升基层医生专业能力、如何提升百姓信任度、如何帮助患者高效地找医生。当前分级诊疗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行政手段是难以解决的。而实际上,互联网均衡医疗资源的过程就是在实现分级诊疗,其根本目标是让病人找合适的医生,而不是找最大牌的医生。
谈发展
将成医疗服务重要手段
新京报:微医如何推动医疗服务改革?
廖杰远:新技术手段的落地需要政策配合,实现互联网医院需要政策“开个窗”。幸运的是,我们受国家卫计委的委托,牵头制定互联网医院的标准。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务院出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特别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分级诊疗。我们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把互联网医院落地的多个环节打通,如社保和电子处方等。桐乡市各个政府部门都将互联网医院作为重要试验,加快审批速度。
新京报:业界说移动医疗的盈利在保险,微医如何连接、匹配在线诊疗服务和保险?
廖杰远:连接和匹配是互联网医疗的前两个阶段,目前我们已经连接到20万医生和超过一亿用户。这之后,复诊和随访的行为都在互联网医院发生和完成了。
老百姓的保险需求是很明确的,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支付杠杆。我们做的是,建立中国保险行业和医疗机构的中间平台,并组织大量的互联网医疗资源,为保险用户提供各种医疗保障。此外,还要建立专业的健康管理团队,针对每一个用户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希望通过这些工作助推中国健康险的规模成长。
新京报:你如何思考互联网+医疗的未来?
廖杰远: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很多行业,如微信对通讯效率的提升,优步对交通效率的提升。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医疗体系有先天不足。预计未来几年,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规模应用,完全有机会推动中国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体系效率的提升,实现“弯道超车”。
我预测,三年内互联网医疗行业一定会出现营收过百亿的公司,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健康行业会达到8万亿,其中至少一万亿来自互联网医疗。从短期到中期来看,互联网医疗会面临很多挑战,但我们相信,三五年内,它会成为百姓获得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
语录
壹
新京报:你手机里有多少个APP?最常用的是哪个?
廖杰远:我的手机里一般有20多个,最常用的微信和微医。
贰
新京报:你网购吗?买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廖杰远:经常网购,最贵的东西是家具。
叁
新京报:你最常用哪种方式上网?上网费多少钱?
廖杰远:手机。话费一千多,网费在套餐里的。
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