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中国有条件架设互联网国际沟通桥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的主张非常适时且意义深远。
互联网的出现已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形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也不需要跨越千山万水,就可以实现颇具深度的文化交流。
互联网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中获得了新生力量,焕发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在网络自身内部滋养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亚文化。这些互联网亚文化与各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交流习惯都产生了深远的改变和影响。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方式、保存方式也都被互联网改变。比如以前一部文学作品,可能必须要在印刷厂中印刷出版,而在互联网传播时代,网民可以很便捷地在互联网上获取文学作品,作者也可以自行选择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文学作品。互联网上的丰富信息也可以促进文化创作者的创作素材,给予创作者诸多创作灵感。沈阳指出,所有这些改变都佐证了互联网对文化传播带来的革命性改变,也印证了习主席提出这一主张,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促进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让中国人了解各国优秀文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分析称,习主席提出的此项主张核心在于“交流互鉴”。互联网既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也是一个具革命性的平台,人类需要利用互联网这一革命性,最终实现文化间的交流,文明间的互鉴。
习近平主席还在该项主张中提出,“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熊澄宇指出,中国一方面拥有目前人数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另一方面也拥有五千年的丰厚文化积淀,因此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架设互联网交流桥梁。熊澄宇提出,所谓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交流,才能推动各国人民的心灵沟通。
此外,熊澄宇表示,以前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要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但此次习主席也特意提到了要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的优秀文化,这展现了我们在互联网交流中的国际化视野,只有抱着这种开放的胸襟和态度,才能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开放平台,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熊澄宇认为,在互联网文化交流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这一主张,着眼于全球以及全人类的利益,并不局限于政治或国家,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指出了互联网将在人类文明演进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